【本報綜合報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安峰山發佈信息表示,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於2月28日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將給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帶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安峰山:十八大以來,我們陸續出台一系列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於2月28日即今天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此次共出台31條具體措施,其中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主要包括,明確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採購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明確台資企業用地、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台資農業企業可享受的相關政策,並支持兩岸業者在小額支付、征信服務、銀團貸款等方面深化金融合作。另外,有19條措施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主要包括,向台灣同胞開放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為台灣人士取得從業資格和在大陸應聘提供更多便利,台灣同胞可申請“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和各類基金項目,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評獎項目、榮譽稱號評選,加入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與大陸基層工作,並放寬台灣影視、圖書等市場准入限制。
概括起來,這31條措施有三方面特點:一是此次出台的各項措施圍繞國家重大行動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為台企台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例如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二是量身定制,《若干措施》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的特殊情況和需求,回應台企台胞的普遍關切,提出針對性強的解決辦法。例如繼續在中西部、東北地區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鼓勵台資企業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廣電影視節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三是受益廣泛,《若干措施》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將切實擴大台企台胞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這些措施出台,將給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帶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對台資企業來說,相關措施將幫助台資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加快轉型升級,拓展內需市場,獲得更多商機,實現更大發展。對台灣同胞來說,相關措施將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並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國務院台辦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加強政策落實,評估實施效果,並根據需要研究制定更多政策舉措,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
對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表示,已注意到對岸再次單方面公布涉及台灣民眾赴陸求學、就業等相關措施。
陸委會認為,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主張沒有改變,近期不斷對台灣緊縮施壓,並同步釋出所謂「惠台措施」拉攏台灣民眾。陸方長期以來反覆推出多種類似措施,目的在提升單方獲益的經濟發展目標、吸納台灣的資源,並希望以利益換取台灣的政治認同。
陸委會說,陸方提出的多項措施,都涉及陸方各部委間的協調落實,對岸是否有具體配套到位或實際執行成效評估,都需再做仔細觀察。
陸委會表示,政府重視台灣經濟、科技文化產業及青年人才的優化政策,也呼籲陸方任何舉措,都應確實保障台灣人民權益,並以互惠互利為目標,排除政治操作,才有助於雙邊關係的良性互動發展。
陸委會也提醒,兩岸在制度、法規、市場環境及理念價值等有所差異,企業及民眾在參與前應謹慎評估可能存在的成本風險與效應,以維護自身權益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