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
【本報訊】在這裡,你看到的每一個場景,都是一幅生動的畫面;這裡的每一幢樓似乎都有著不同凡響的歷史;這裡有著濃濃的市井生活氣息,卻能讓你心情無比安定和平靜,讓你願意在這裡守著自己的生活節奏,不溫不火地生活,讓你來了就不願意離開。
老街人家有愛有故事
中山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它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築和充滿市井氣息的生活格調。這裡的騎樓總是散發出濃郁的異國風情,細看那些窗櫺石柱,又往往雕刻著龍鳳呈祥的中式圖案。走進這些建築,每一件家飾上都流淌過百年歲月,見證著一個家族的興旺。與其說它們是民居,更不如稱它們為“記錄時間的博物館”,而仍然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續寫了故事。
指揮巷口的“劉勝裕總行”,醒目、洋氣、漂亮,被稱為泉州近代商業的標誌性建築。它的歷史要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該建築窗邊精緻的花紋浮雕、栩栩如生的飛鳥,宛若一張油畫,看著它們,似乎就能想像出畫裡有位妝容精緻的女主人獨自依靠窗邊眺望。而的確,這裡的女主人經常透過窗戶,眺望遠處丈夫的墳地。這個女主人就是86歲的李佰佳老人。
“劉勝裕總行”,藍色的窗子讓人憧憬主人公的故事。
大中午,我們推門拜訪。主人李佰佳老人一點兒也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感到意外和不悅,相反,她遞給我們一人一杯熱騰騰的“阿華田”,讓我們幾個在大風凜凜中奔走的記者頓時驅走了寒氣,心裡暖洋洋的。
談話在愉快和溫暖中進行。李佰佳老人的一生是波折而勵志的,曾經,劉勝裕總行的生意在泉州首屈一指,而同樣富甲一方的李家的李佰佳當年嫁給了劉家的三少爺,夫妻倆恩愛、拼搏,將家族生意打理得更上一層,並生下兩子三女。然而,所有的幸福在她39歲那年打碎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社會歷史原因,家族的產業都沒了,此時,丈夫又不幸去世。李佰佳沒有怨天尤人,也不接受社會的任何救助,她選擇靠自己養育孩子們。後來,她帶著5個孩子投奔香港親戚,將5個孩子培養成有出息的人。“現在,我的孩子、我的親戚們都在賺錢,就我在花錢,我是'老闆娘'。”李佰佳老人風趣地說。提起過去經歷的苦難,李佰佳老人淡然;對於現在的生活,她說:“感謝偉大的祖國,讓我在這個年齡,還能感受到生活的各種美好。”
李佰佳老人接受記者的採訪
李佰佳老人平時住在香港,近年來回泉州頻繁了。“今年在泉州過年,這裡會有很多親朋好友走動,很熱鬧。” 李佰佳老人開心地說。從她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泉州女人的那種不屈與大氣。
而另一引人注目的高樓是“蘇宅”。它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蘇東水的家。如今住在這裡的蘇宗順是他的後輩。蘇宗順告訴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山路人,他也搬出去住過,最後還是回到了這裡,他自己也說不上特別喜歡這裡什麼,但是熟悉的氛圍讓他念念不忘。“我從小在這里長大,熟悉這裡的街道、鄰居、景觀,算是一種鄉土情結吧。”
“蘇宅”的特色天井
“蘇宅”精緻的一角
時至今日,仍舊居住在中山路民居的,多是一些年長老人,他們的子女多數都已經搬離了這裡,只有他們捨不得。年近90歲的黃阿婆就是一個典型。在她看來,老街雖然沒有昔日的繁榮,卻給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留下了太多記憶,他們怎麼也捨不得搬離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
老街店鋪傳承百年工藝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800多年之前,見證刺桐古城的宗教盛況時,理學家朱熹感慨萬千,揮毫寫就了這句流傳千古的楹聯。而佛教文化傳入較早、較集中的泉州,更是素來就有“泉南佛國”的美名。只要走進老城區傳統的老泉州人家中,你便會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吉位上設有佛龕、供上佛像。中山路南段,聚集了一大批佛器、佛雕等的傳統工藝名匠老舖。惟妙惟肖的手工技藝,頗有講究的製作程式,每逢佛生日等吉日,這些店鋪總是人滿為患。
接近春節,正是許多佛具老店趕工的時候。蔡延年是一家佛具店的店主,今年四十來歲,是自小在中山路長大的老泉州人,他同時也見證了這條古街40年來的風雲變遷。
“在我們家,是從我爺爺就開始從事佛具工藝製作的,如今傳承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三代了。”蔡延年告訴記者。據他講述,最早的時候,爺爺的店開在甲第巷,一直到了父親這一輩,才搬來中山路新址。店鋪門口,擺放著兩乘正等待上漆的藤轎,大致的形狀已經初成,雖然尚未完工,但精緻的輪廓已可見。據蔡延年介紹,藤轎的起源要追溯到千年之前。古代的時候,藤轎是人們常用的代步工具。而如今的藤轎,又名神轎,通常用於民俗宗教活動中。
蔡延年正在給藤轎上色
在另一家店舖裡,不時傳來古香古色的古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一家佛雕老舖,一番詢問之後,方才得知這家老舖原來也有逾百年的歷史。店主詹芳環,今年已經83歲了,是佛雕第三代傳人。“這間百年老舖是我祖父詹復生於清光緒年間開設的。傳承到我父親詹振輝這代,還曾得到了德化名師許光益、泉州雕刻藝人姚松林以及民間妝佛師傅黃友澤的指點。1953年,我父親詹振輝被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授以'名藝人'稱號,並於1959年調到浙江美術學院任教,作品《李時珍》還被送去參加了造型藝術展覽。同時,他還為江、浙、閩各大寺廟雕塑大型佛像。”詹芳環說。受父親的言傳身教,他從小便繼承了父輩的衣缽,獨當一面,把祖鋪辦得有聲有色。
佛雕老舖店主詹芳環拿住老照片,介紹他的許多手工作品。
一門手藝、一份虔誠、一顆匠心,不可否認,偌大一座古城,正是有了中山路這些店舖的手工藝人們數百年來的堅持與堅守,古城民間信仰文化才得以延續傳承至今。
老街小吃提前過“年味癮”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中山南路的閩南特色小吃可是應有盡有,充滿年味。雖然這裡擺放的小吃攤子整體看起來不那麼整齊統一,但是,你在這裡往往可以買到新城區買不到的自製小食。
逛著逛著,記者們隱約聞到香味,這香味來自美食街之稱的水門巷。沿著水門巷頭往裡走,兩邊的閩南特色小吃令人目不暇接,各種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三尺!多家閩南小吃“炸料店”讓你選擇,店門口都會擺放熱滾滾的油鍋,旁邊有各種美味的炸料,有炸菜粿、炸春捲、炸棗、炸醋肉、炸豆腐、炸芋頭、紫菜炸丸等等。記者也經不住美食誘惑,果斷買起來並開吃起來。
水門巷的各種“炸料”
與記者探訪中山路的“95後”大學生小李,是老泉州人,但是,常年在外求學的她,已經許久沒有嚐到這般老味道了,“小時候,我的伯母就在壕溝墘擺炸料攤,一擺就將近二十年,那個時候我經常一邊吃著手上的炸料,一邊看著伯母在一旁包春捲……”她表示,這般難忘的味道在她上了大學後慢慢淡化。由於上學的城市在北方,她一年就只能回兩趟家,回來也就個把月,因為雜事匆忙,她很多時候已想不起自己從小愛吃的閩南炸料,而這一次她又重新愛上了這家鄉的味道。除了泉州人熟悉的炸料之外,這裡還有品類繁多的閩南特產糕點鋪,十分迎合咱厝人過年的傳統習俗需求。發糕、素食三牲、咸切糕、深滬冰餅、發財龜等各式各樣的糕點既美味可口又精緻惹人愛,這些也都是一些老泉州人過年的必備美食乾貨。
結束了水門巷的美食搜刮之旅,接下來第二站,記者們來到了位於原僑光影院出口處的“群眾牛肉小點”。作為網評泉州十大名小吃的店鋪之一,來“群眾家”的吃客們經常都是絡繹不絕,有些是老泉州本地人,從年幼起就開始愛上了這家小吃鋪,而有的則是外地遊客慕名而來想一嚐美味。這家老店環境一般,餐牌簡單(只有六種選擇),卻得到了許多泉州人的認可和鍾愛。一份海蠣煎、一碗牛肉羹,這是來“群眾牛肉小點”的基本標配,只見廚師在大口平底鐵鍋上翻炒著新鮮海蠣,雞蛋和韭菜,幾分鐘的翻滾過後便可盛盤,加入些許店內調配的菜頭酸絲,再撒上甜辣醬;熱氣滾滾的水鍋內放入生牛肉片,稍等片刻後撈起牛肉,盛湯入碗,撒入薑絲,美味誘人的海蠣煎和牛肉羹便可以上桌了。在這樣寒氣逼人的日子裡,左手一碗牛肉羹,右手一碟海蠣煎,甚是美味,堪稱完美!
中山路群眾小吃店,現場做的海蠣煎香味沁人。
從“群眾牛肉小點”出來後,大家又一路向南,走到了位於天后宮附近的正泉茂綠豆餅店,這是一家承載幾代閩南人記憶的中華老字號。經歷了店址的搬遷,材料和技術的改良,現在的林記綠豆餅吃起來味道香、口感佳,令人唇齒留香。
中山路的美食之旅,一路下來,你可以將煎、炸、蒸、煮、烤吃個遍,更重要的是,特別有過年的味道和感覺。
資料來源/泉州海絲古城-海絲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