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當我們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離我們遠去。他43歲歸隱,開了間「食養山房」,一天只招待30人,沒有菜單卻紅遍台灣,連李安都得排隊去吃。
”林炳輝,原本也是喧囂都市裡的忙碌人,人到中年,他說:“ 我的生命透支太多,需要喘息的空間。”於是,他捨棄世俗所謂的成功,跑到流水潺潺蟲鳴遍地,清風明月相伴的僻靜山林,造了一個禪意流轉的修養待客之所,名字雅極── 食養山房。
沒想到無心插柳,成了“網紅”,人們紛紛慕名而來,連李安也念念不忘。林炳輝卻想盡辦法躲開人群,竟然將食養山房搬了三次。
禪者林谷芳說食養山房有“雲水之意,魏晉之風”,是一個以食養心,讓浮躁的都市人與自己獨處,找回自我的所在。
忙裡偷閒,且吃一杯茶去
“ 步步穿籬入境幽,松高柏老幾人遊。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 ”,如此禪境,食養山房恰如其是。林炳輝深愛茶道,“茶氣”和“禪意”是他對食養山房的追求,“ 這個世界喧囂的地方太多里,所以很多人想來山房呆幾天。保持茶氣和禪意,便是希望能令人們安心。”
“喫茶去”是林炳輝每日的生活禪。他常常一襲白色禪服,端坐於食養山房的茶席前,煮水泡茶。他泡茶的動作乾淨、自然、樸素,沒有一個多餘的姿勢。
一雙手的自如起落間,讓人感到簡淡靜謐之美,茶氣悠然而生,將滾滾紅塵隔於千里之外。
都市裡打拼的浮躁不安的心,也在這杯茶麵前,慢慢溫軟下來。
茶煙裊裊,山風徐來,萬千煩惱盡皆飄散,內心歸於寧靜。
在萬物靜處找回最真實的自己,生命就有了安頓的一方天地。
人間有味是清歡
曾讀過蘇東坡的“ 蓼茸蒿荀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直在想“清歡”是什麼味道呢?直至來到食養山房,方才明白,一個人安靜地品嚐尋常煙火,舌尖綻開的清淡的歡愉,是人間最深的滋味。
食養山房沒有菜譜,林炳輝自認“不會做菜”,不敢給人點菜。於是,他把四時節令請進廚房,在食物最好的年華里端上餐桌,因時而食,食得其鮮,這也是對食物最大的敬意。
春天,會有清晨剛從竹林裡掰來的鮮筍;夏天,從瓜棚裡摘來的沾著露水的苦瓜,是餐桌的常客;秋天,自然少不了從泥沼深處挖來的蓮藕;冬天,從山里拔的肥碩的蘿蔔,溫潤了每位食客的胃......
緩慢而安靜是食養山房的獨特之處,一道菜一道菜慢慢來,讓味覺在舌尖慢慢徘徊,才能真正品嚐到食物的風味。
眼前即是一片山林,人在其中,吃得清淨,吃得自在。
原來“清歡”不在別處,就在這平淡悠然的人間煙火中。
一念心清靜,處處蓮花開
林炳輝說:“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獨處時心花靜開,能得大自在,這便是禪宗所說的“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食養山房最驚豔的是一道禪意十足的蓮花湯。熱騰騰的湯裡,一朵乾枯的蓮花放入中央,熱氣盈盈中,蓮花一瓣一瓣徐徐盛開,直至完全盛放在湯水間。
花開,花落,是生命的一道輪迴。而乾枯的蓮花重新盛開,頗有鳳凰涅槃之意。品一道湯,悟一場禪,人生浮沉起落,都在其中。一念清淨,得大自在。一朵蓮花,洗淨心頭的塵埃。心清淨了,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安之若素。
禪者林谷芳說:“ 因佇足,而滿目青山,有此青山,就有一方自足的天地。這一方天地,也許是漂浮後的休歇,也許是應緣而致的安然,也許是過盡千帆後的淡定,也許是孤峰頂上徹悟的一轉,但人能如此,就有安頓。”
願你如山房主人林炳輝一般,擇內心寧靜,不浮不躁,行履於生活之中,踐行一方天地之安頓。
心安頓了,即使是一寸天地,亦能有云水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