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987年5月,大批榮民聚集在退輔會前,挑戰政治禁令要求返鄉探親;同年7月,政府宣布解嚴。11月2日,紅十字會開始受理登記開放探親,打開兩岸人民往來的一扇門。
開放探親,是隔絕兩岸人民近40年高牆大壩中的一道裂縫,主政者深知,裂縫一開,招致的不會是汨汨細流,而將是滾滾洪潮。
故總統蔣經國決定開放探親,此一重大政治決策背後歷經多年醞釀。據現任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委劉文仕(曾任前僑選立委謝學賢的助理)撰文指出,謝學賢早在1985年立法院第一屆第76會期就大陸政策議題進行總質詢時,就提出開放老兵返鄉的政策呼籲。
在探親禁令解除前,民進黨中常會就通過決議,主張兩岸人民返鄉探親不應受到限制,應該允許兩岸人民往來交流。
開放探親的政策初衷是撫平親情傷痛,卻也成為兩岸重啟交流的起點,兩岸通郵、通商、通航、觀光,乃至開放陸配來台定居等政策逐一落實。
此後30年,兩岸接觸不再是禁忌,兩岸交流擴及體育、經濟、社會、學術、文化等方面;甚而,原台灣單向赴大陸的局面,現已轉為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大陸學生赴台就學等常態性雙向交流。
台灣官方統計,從1987年到現在,台灣民眾到中國大陸旅行,已經累計將近一億人次,大陸民眾來台也有2400多萬人次。
兩岸交流至今年已滿30年,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各地都有著形形色色、有喜有悲、有成功有挑戰的故事。中央社此次以老兵返鄉、兩岸婚姻、新聞交流、經貿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等6個面向,透過大時代中的點點滴滴,呈現兩岸這30年來交流互動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