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

 【本報訊】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隋唐以來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也是閩台關係中割捨不斷的紐帶。由福建省檔案館和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聯合主辦的“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吸引了近三百名台灣同胞前來參觀。台胞們表示,“很震撼!”,通過展覽了解到了閩台兩地深厚的歷史淵源。

部分台胞參觀“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

 位於福建省檔案館二樓的“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分為文教發展、科舉施行,文昌武隆、佳話流傳,一脈相承、家國情深三個部分。匯集了海峽兩岸的200多份珍貴檔案資料圖片,包括金榜、奏摺、圖繪、碑拓、照片等,其中,同治七年長達8米的大金榜,氣勢恢宏;康熙三十三年的小金榜,還記載了我國台灣歷史上第一位進士陳夢球中式的名次,這是這份清宮檔案首次面世亮相,頗為珍貴。

金榜

 前來參觀展覽的台胞們,既有離退休的老者,也有十幾歲的小朋友。展覽現場,今年78歲的台籍人士盧紹芳,坐著輪椅在祖父盧文啟的照片前合影。盧紹芳告訴記者,她的高祖是從台灣台南來到廈門。“我的爺爺盧文啟,他是晚清的秀才,實際上他們考秀才以後,後面的科舉制度就截止了,等於是最後的秀才。因為他跟我的叔公,就是盧文啟的弟弟盧興啟,兩個兄弟同時中秀才,當時在廈門很轟動。”

78 歲的台籍人士盧紹芳在展覽現場找到了爺爺盧文啟的照片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隋唐以來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存在了1300多年,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康熙統一台灣後,開始在台灣系統地實施文化教育,建立各級教育行政機關,設立府縣廳儒學。清政府在台灣施行2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計產生了305名文舉人、284名武舉人,33名文進士以及10名以上武進士。科舉制度培養了台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促進了全台灣的開發,為兩岸關係奠定了共同的文化根基。

展覽現場

 清代政府在台灣文化教育發展及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中,福建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不僅有閩籍官員及教師們積極為台灣考生爭取錄取保障名額,特別是台灣各府縣儒學的師資都由福建各地派去,在培養了大批台灣人才的同時,還把以理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帶到台灣,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外,清代台灣為福建九府之一,台灣考生依規都必須渡海到福州與福建全省學子們一起參加福建鄉試。科舉考試成為閩台關係中割不斷的紐帶。

福建鄉試的貢院和考棚

在閩第三代台胞黃昱

 自小出生在福州的第三代台胞黃昱告訴記者,舉辦這樣的展覽“太有意義了”。“我們覺得說來參觀這個展覽,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在台灣的鄉親,就是福建和台灣的地緣血緣文緣相親。通過這個展覽更加深了福建和台灣閩台兩地的情感,同時也通過我們的努力,搭起閩台民間交流的橋樑。”

資料來源/東南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