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借廁所不成情緒失控~該如何化解

  【本報訊】新竹市清晨,一場原本不起眼的「借廁所」請求,竟演變為暴力衝突。42 歲的李姓男子,酒氣瀰漫中走進林森路一家早餐店,因渴求解除「生理急促」,向店家借用廁所;但店家婉拒—因為公共衛生與房東共用的考量—卻成為導火線。

  李男情緒瞬間失控,砸毀櫃台、推倒機車,更一掌甩向女店員,甚至口出幫派稱號以恐嚇他人。警方接報趕抵勘查,卻在管束後未留拘,竟讓李男「再度返店挑釁」,引爆社會怒火。整個事件的荒謬與脆弱,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迅速放大,讓人不禁質疑:「為什麼情緒會突然爆發到無法控制?」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自己與他人?

  人類的情緒如同翹翹板,一旁是無憂的喜樂,另一邊卻是積壓的哀怒,一旦失衡,便可能變身成破壞的行為或情緒,這起事件讓我們看到平常的生活摩擦,若未及時理解與抒發,可能成為傷人的源頭。面對周遭可能情緒激烈波動的人,我們如何自保?又該如何伸出溫柔之手?

  第一步,確認安全。

  在現場,最重要的是確保自己與對方的身心安全。當情緒失控的人處於極端狀態,我們不應貿然交談,而是要保持距離、冷靜觀察,必要時迅速求援。

  第二步,同理情緒。

  面對激動的人,不急於安慰「別生氣了」,而是試著讓其感受到被聽見、被理解。像是「這樣的情況一定讓你很委屈/焦急」,能夠稍稍緩和情緒,營造對話可能。

  第三步,持續陪伴。

  當情緒極端化,當事人或許無法理性聽從指令。此刻,避免使用「沒什麼大不了」、「你想太多」等輕視語句;反而以同理與耐心陪伴,若對方出現崩潰、大笑、呆滯等行為,更需高度警覺,並在必要時求警或醫護協助。

  「張老師」基金會長期以來致力於守護心理健康。「張老師」1980 輔導專線是協助紓解情緒焦慮、家庭壓力、親子衝突或感情迷惘的溫暖聲音。當情緒如洪水般蔓延時,透過電話服務,專業輔導者會陪您面對、使您不孤單。理解自己情緒起伏,其實是一種勇氣;您值得被傾聽。

  「這起因為想借廁所卻被拒絕,最後演變成暴力的事件」,是對我們每個人的警醒。面對情緒失控的當下,我們必須時時保持冷靜觀察、溫柔陪伴、及時協助。

  若您或您身邊的人感受到無法承受的壓力,不妨撥打「張老師」1980 輔導專線,讓這隨時可撥、永遠在線的聲音,成為您沉重心房裡的一把傾聽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