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共生養殖~屏東縣林邊創造未來生活新型態

 【本報訊】陽能板下方規劃出自然生態養殖區,先放養蝦苗攪動底泥釋放沼氣,再放養水針仔、牛港鰺等河海口廣鹽性魚種,平衡水域內的貽貝類、藻類,建立一富含有機質的食物鏈與生態圈,未來計劃運用濕地自然循環的水質,養殖中、高經濟價值魚種。

林邊光采濕地最新空拍 濕地的水源一部分引自海水,一部分來自周邊養殖魚塭排放出來的廢水,經過自然淨化程序後成為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堅持不使用地下水與人工藥物餌料,讓光采濕地成為自然環境教育新場域。整個林邊光采濕地就是一座大自然能源實驗生活區,人類之所以可能創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資源有限,創意無限」扮演著改變之所以可能的關鍵。

 光電產業在林邊創造出新型態產業整合模式,透過光采濕地,一種翻轉農村傳統風貌的空間運動,逐漸成型。2012年4月,5家光電廠商並聯商轉後,高架型太陽能板下可以在豪雨狂降、排水不及時,立即轉換成大型蓄洪、滯洪池,豪雨期間以外,可用來發展沿海傳統農漁業之外的新農業、新漁業,光采溼地其實就是整個養水種電計劃的小型縮影,同樣也發揮分洪、滯洪,也是發展新形態農漁業的實驗基地。

 透過空間轉型再利用的新觀念,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漂鳥返鄉,回到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帶著新技術與新觀念投入農事生產行列,在光電板底下養著羊、種植紅地瓜葉與高經濟作物何首烏,生產的有機蔬果已經透過通路行銷到都會區,為傳統農業帶來下一波革命契機。

 帶著濃厚實驗性質的光采溼地,正為地層下陷區內的沿海地區居民,嘗試摸索出一條可行的生活道路。每一次的嘗試,都為下一次空間轉型的可能性埋下等待萌芽的種子,每一類型再生能源進入到光采溼地環境教育園區內,便是為下一個新類型再生能源的誕生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