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讓屏東縣的農村可以共好,縣府積極推動「友善、永續、生態、安全」的生產模式,城鄉發展處農村再生專案推動辦公室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開辦「農村社區微生物菌種養成培訓班」,教導農漁民利用光合菌等不同微生物的特性,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也提供一種在地適性友善農法的可能。
18日主辦單位邀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廖麗玲博士的團隊在內埔鄉東片社區舉辦第一場的「農村社區微生物菌種養成培訓班」,同時也邀請縣內已經使用光合菌的農友分享使用光合菌的經驗與案例,現場來了上百位的農民朋友參加,期望透過農村再生、產業結盟與學術界進行連結互動,提升學員了解微生物菌在農業、健康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
光合菌是用來改良土壤酸鹼值、強化作物根系的微生物,廖博士表示,光合菌應用在農業上,具固氮溶磷的作用,增加土壤的益菌量,提高了作物的吸收力及品質,因而達到農藥及肥料減量,土壤的品質變的更好。在水產養殖方面,可預防病害、淨化水質;在畜牧業方面,可減少異味,增加幼畜抗病及存活率。廖博士也強調,課程的目的是要教會農民自己培養自己的光合菌,並且互相分享與回饋社區。
縣府農村再生辦公室表示,農村社區近年結合生技業、農產加工等面向,研發出多款面膜、沐浴、清潔等產品區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而若要持續創造產值,永續且有效循環的農漁業生產模式,將會是屏東縣農村再生社區產品建立品牌與價值的基本核心。而今年的首要目標,是運用微生物菌種讓土地和生產環境能更健康,使農村的生產條件能更多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