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澎湖縣環保局指出縣內常有土地因所有人暫無規劃使用或閒置,在疏於管理及夏日高溫曝曬的情形下,土地表面逐漸乾燥且無植物生長,再加強風的侵襲作用分解為細小懸浮微粒(PM10)揚塵,這些揚塵伴隨著強風在空氣中四處飛散及影響空氣品質,更會藉由呼吸作用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常見的裸露地包括沒有植物生長土地、未舖設柏油或水泥的道路、閒置空地或農地、開挖整平未開工的建地、未鋪設PU或草皮之砂質操場等等,而環保署督促裸露地管理人善盡管理之責任,有效避免土地因閒置未管理致使風吹揚塵影響鄰近之空氣品質,已於民國100年2月修正「固定污染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空氣污染防制設施管理辦法」,明文規範公私場所如有裸露區域者〈農地、海灘地及山林坍塌地,不在此限〉,需有適當之防制措施,否則如有污染情事發現將依法告發。
環保局提供幾個常見的裸露地揚塵問題改善及防制措施,包括有栽種植株植物或廣植草皮,綠美化環境改善空氣品質;以大粒徑卵石、級配、PU、水泥、柏油進行表面舖面,減少揚塵;妥善規劃空地使用,如興建停車場或興建建物等等方式,而根據環保署研究報告指出,每公頃裸露地經過改善後,每年約可減少0.354公噸粒狀污染物,如裸露地地表採用綠化的改善措施還可經由植物的光合吸收作用而達到淨化空氣的效用,進而改善空氣品質,廣植綠地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整空氣,對植物的根系更能鞏固土壤,強化地表,且可改變都市風貌,對環境的改善及淨化有著極大的助益。
環保局呼籲土地管理者,不管裸露地的大小,一起攜手透過有效之防制措施,共同來減少空地揚塵發生的機會,讓我們一起為維持菊島最佳空氣品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