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老警長蔡俊章的自述

  我虎尾老家的祖先牌位上以毛筆記載著「福建 同安」,第一代蔡山知,第二代蔡文…,我是第五代。從小,我便對祖先的故鄉充滿好奇,但當時兩岸情勢阻隔,這份思念只能深藏心底。隨著年紀漸長,尋根的念頭也愈發強烈。

可能是紀念碑和文字的圖像

  2024年6月,我與幾位書畫同好前往甘肅天水,參加兩岸書畫藝術交流聯展,並參觀了當地著名的胡氏古民居。在那裡,我意外地遇到一群以閩南語交談的遊客,上前攀談,竟得知他們都姓蔡,口音與我相近,且來自廈門翔安區新店鎮蔡厝。這次的相遇,如同在我心中點燃了一盞明燈,強烈地驅使我踏上回鄉尋根的旅程。

  我的祖先牌位、墓碑上都寫著「福建 同安」,這個「同安」究竟在哪裡?透過查閱文獻史料,我對同安的歷史沿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可能是 1 人和寺廟的圖像

  ■歷史背景與行政區劃變遷: 同安縣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歷史上長期隸屬泉州府,管轄範圍廣闊,包括今廈門市大部(島內思明、湖里區除外)、金門縣全境及漳州市部分區域。民國時期,同安縣仍為獨立縣治,直至1953年金門縣析出,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1997年,同安縣撤縣改為廈門市同安區,仍保留原轄區。2003年,廈門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東部析出成立翔安區,新店鎮便劃歸翔安區管轄。因此,我祖籍牌位上的「福建同安」,若具體到新店鎮蔡厝村,則現在應是「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

  ■歷史淵源與文化保留: 新店鎮在明清時期即為同安縣沿海重鎮,以農業、漁業、鹽業和商貿聞名,也是閩南人渡台的重要出發地之一,如同蔡厝村等聚落便有大量移民台灣的記載。鎮內至今仍存有大量閩南古厝、宗祠(如蔡厝村、彭厝村),是研究閩台血緣與文化的重要實地。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新店鎮「蔡厝村」的歷史與文化: 蔡厝村是典型的單姓聚落,以蔡姓為主。村內保留完整的閩南傳統宗族文化,建有蔡氏宗祠(如“濟陽堂”),祠堂內常見清代至民國的族譜和匾額。村中亦有多座宮廟,如保生大帝廟、媽祖廟,並在農曆節日舉辦「刈香」等民俗活動。傳統農業以種植花生、地瓜等耐旱作物為主,村民主要使用閩南語,口音接近同安腔,帶有泉州音的特色,與廈門島內口音略有差異。

  我家鄉雲林虎尾的長輩曾提起,我們蔡姓家族是清代時期蔡山知從同安來台,從鹿港上岸,遷居彰化,再過濁水溪,南下虎尾溪畔定居。這個口述的遷徙路線,也與清代同安移民多從廈門渡海至鹿港(鹿港郊商多屬泉廈商人)的歷史背景相符。由於鹿港周邊平原早期多由漳州人開發,同安移民可能因來台較晚,被迫往內陸或更南遷徙,暫住彰化,甚至利用冬季濁水溪水位低時涉水至西螺、虎尾,這與家族長輩所述「暫居彰化→虎尾」的路線邏輯一致。

可能是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蔡厝村作為典型的單姓聚落,蔡姓佔絕大多數,清代即有族人渡台的記錄。台灣雲林、彰化一帶蔡姓宗親會中,部分族譜明確記載祖籍「同安蔡厝」,這也能作為旁證。綜合以上資料,身為來台第五代的我,極有可能就是清代從同安蔡厝移民而來,且我們種植的花生、地瓜等農作物也與蔡厝相同。更重要的是,蔡厝蔡姓村民的宗祠為「濟陽堂」,這與我老家門楣上刻的堂號完全一致!

  種種線索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答案:我的祖先根源極有可能就在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的蔡厝村。

  為了驗證我的推論,2025年4月27日,我利用前往泉州參加「清交七校校友書畫聯展」開幕式的機會,請交大校友陳志強載我前往廈門,展開了這趟尋根之旅。

  抵達蔡厝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斗大的村牌「蔡厝」。村內道路不寬,在土地公廟前的大樹下,我遇到了熱情的蔡志江夫妻。他們的言行舉止,遞煙、喝茶的習慣,都彷彿我父親那個年代的生活樣貌。得知我返鄉尋根後,他們立刻帶我前往「蔡氏家廟」燒香祭拜蔡氏先祖,並留下我的資料,希望能協助我尋找是否還有後代親戚留在村裡。由於時間有限,我必須趕往機場返回台灣,便與他們相約下次再於蔡厝相聚,結束了這場充滿希望的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