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作者來自印度、縱橫美國的政策分析家Tanvi Ratna,關於川普策略的解析,可以讓我們多少瞭解川普及美國政府急於祭出高進口關稅的原因!
川普的新關稅政策並不是貿易上的調整,而是一場全方位「重置」的第一步。
2025年將有9.2兆美元的債務到期。通膨仍在持續,全球聯盟也正在轉變。
一項宣布,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以下是事情的真相,以及它為何重要:從債務開始:2025年須再融資的債務高達9.2兆美元。如果這些債務轉為10年期國債,每下降1個基點(0.01%)的利率,每年大約可節省10億美元;所以如果利率下降0.5個百分點,10年內可節省5,000億美元的利息支出。
降低利率能釋出財政空間——沒有這樣的空間,政府的基本支出會被債務利息擠壓。是在通膨頑固、聯準會謹慎的情況下,該如何壓低利率?製造不確定性。推出關稅措施,讓市場恐慌,引發「風險趨避」。資金從股市撤出,流向長期國債。這是一場有意為之的「經濟排毒」:冷卻經濟、壓低再融資成本。但是單靠便宜的再融資還不夠。即便利率變低,債務規模依然龐大。
這時就要啟動另一個槓桿:削減赤字。Elon Musk 和 DOGE 每天正在削減約40億美元的支出。照這速度,到2025年9月底前(甚至可能是5月)就能省下1兆美元。省下了這些錢,想要成功實現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的「3-3-3計劃」,主要靠的就是提高經濟成長。而關稅措施的角色,就是啟動美國國內產業復興。邏輯是:提高進口商品價格,讓美國的本地廠商有發展空間。
但問題來了:美國工廠不是說擴產就能立刻擴產。所以短期內,消費者將面臨物價上漲。政府心知肚明,所以他們選擇現在承受痛苦,賭的是成果在2026之前會開始顯現。與此同時,政府也設法解決短期問題:減稅措施已在討論中,目標是抵銷家庭開銷的增加。
此外別忘了:關稅本身也能創造財政收入。預估每年帶來7,000億美元的收入,能讓財政部在削減赤字的時候,多些操作空間。
當然,這一連串操作風險不小。如果本地供應鏈跟不上,或其他國家開始報復性反擊,通膨可能再度升溫。一旦如此,聯準會可能被迫升息——這就會擊穿壓低利率的整體計劃。這是一場高空走鋼索。
有個常見的批評是:為什麼不先擴建產能再課關稅?批評者假設了關稅是最終目標。但其實不是。關稅只是起跑槍聲——用來迫使國內、全球同時動起來。
說到這,就不能不提地緣政治。關稅出場之前,川普團隊就已釋出訊號:重設全球秩序,包括抽身北約,冷卻與歐盟關係,打開與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外交空間。關稅現在成為談判籌碼,讓美國用「美國優先」的標準,重新談判合作條件。
未來幾個月,預期會出現大量雙邊協議。其他國家只要願意策略性讓步(在貿易、安全、產業政策方面),就可能獲得關稅減免。反之,則得承擔更高成本,直到願意談判。焦點當然是中國。
外界早有共識:中國早就不是一個窮國,而是一個擁有高產能的富國,利用人為低估的貨幣瘋狂出口。關稅可以成為迫使中國貨幣升值的槓桿。
其他盟友的關係也將重新劃線:歐洲可能被逼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或是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印度可能被迫降稅,向美國靠攏。墨西哥與加拿大可能面臨壓力,要求打擊芬太尼毒品走私路線。
美國國內經濟也會出現明顯的贏家與輸家:鋼鐵、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將受益——這些產業是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但科技、零售、營建等高度依賴進口的產業,尤其在搖擺州,可能遭遇打擊。
這是一場政治豪賭。如果關鍵州的工作機會回來得夠快、通膨也能壓制,關稅就會被視為大膽但有效的手段。但如果物價暴漲、就業不振,這套戰略就可能在2026年11月期中選舉時反噬。
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法官的敗選,是一個警告。距離期中選舉不到18個月。選民不在意策略有多巧妙——他們關心的是物價、就業,和(政府的)論述。羅斯福有爐邊談話、雷根有美國的早晨,川普也需要一套穩定、有效的方式向美國人民傳達訊息。(譯注:「爐邊談話」是羅斯福的廣播演說,「美國的早晨」是雷根的電視廣告。)
總結大局:→ 降低利率,減輕債務壓力。→ 削減支出,恢復財政紀律。→ 關稅啟動國內經濟成長。→ 用美國喜歡的方式重塑地緣政治。這是一場刻意設計的顛覆,風險極大。
若成功,則→ 債務受控。→ 製造業重生。→ 全球秩序重建。→ 川普主義在2026得到選票驗證。
若失敗,則→ 通膨失控。→ 外交報復。→ 共和黨輸掉期中選舉。→ 國家戰略方向迷失。
18個月內,我們就會知道這場豪賭是否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