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乞丐」的幾種分類

  以前同事跟我說"海角七號"有多好看,結果看到差點睡著... 之後的好幾齣國片也都這樣,演員的演技還充滿了令人尷尬的僵硬。

  接下來很多齣國片都是如此令人尷尬,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拉著我老公看國片了,除非是早年那些有足夠深度和演技的片子。

  現在就是這樣,動了一下蛋糕,蟑螂都跑出來了。

  所謂乞丐,也不是只有一種。不管是文創或者其他行業,這種「乞丐」是常態;但就像現實世界的乞丐一樣,你是迫於現實才當乞丐、一但有能力後就自食其力甚至回饋幫助其他人,還是甘於當乞丐一輩子?或者更糟的,是即使有能力了,還是繼續當乞丐?

  現實所迫當乞丐沒甚麼好丟臉的,誰都有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有網友舉李安的例子說他拿過輔導金,確實他拿過三部電影的輔導金,但當他闖出自己天地後,不但不再拿輔導金,還回過頭幫助台灣的電影產業。誰敢看不起他當年捧著劇本找錢?

  和李安相對應的是九把刀之流。以九把刀在電影、藝文圈的搶錢能力,他早就已經脫離了「應該被輔導」的範圍。可是他還是幾乎年年申請輔導金。有一年被質疑他電影賣座為何還要申請輔導金,這老兄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發了很多政治正確文,結果隔年果然又拿到高額輔導金了。

  還有一種乞丐,是其實光鮮亮麗、不愁吃穿,卻靠著關係去要錢。鄭文堂和林昶佐的「衝組」、姚文智的「流麻溝十五號」,乃至於最近的「零日攻擊」都是屬於這一類。他們當乞丐,一來是幫主子當打手,二來是不賺白不賺。這種類型的乞丐,是最可恥的一種。

  然後另一種重點是:掌握資源的,是怎麼對待乞丐的?

  有一種人做好事,是看乞丐很可憐急需用錢所以幫助他;有一種人,是覺得這個乞丐其實有能力,所以願意投資他。而有一種人,給乞丐錢,只是要乞丐幫他搖旗吶喊、幫他洗地罷了。

  幾年前疫苗的「乞丐」風波,為什麼台灣當乞丐當得可恥?因為我們當時不是買不到疫苗,而是衛福部擋了外購疫苗,才讓台灣只能當乞丐。

  乞丐未必都可恥,但確實很多乞丐,是比其他乞丐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