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保生大帝崇拜的形成,既有傳統因素,又有地理與社會環境的背景因素。閩台保生大帝崇拜的萌發與成長過程,因地域與環境原因,形成了一些影響比較大的宮廟。帶有相應的地域特點,推動了保生大帝崇拜朝著更廣泛、影響更大範圍方面發展。
自古直到近代,閩台有非常濃厚的醫藥神崇拜。所謂“信神不信醫”,此現象有特殊的形成背景。
一、閩台醫藥神的成因
(一)傳統因素/我國自有醫藥就有對醫藥之神的崇拜。朝廷的醫藥之神是三皇,從元代開始祭祀。《續文獻通考·群廟》記:“(元)成宗貞元初,命郡國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以醫師主之。”明代“世宗嘉靖十五年,帝作聖濟殿奉安先醫之神,歲時致祭。”清“順治元年定祭先醫之神之禮。”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在三皇后,歷朝歷代又出了不少名醫.這些名醫多被後來的醫家和百姓奉為醫藥之神,但通常情況下都被稱為“藥王”,因為醫生主要是用藥來治病的。
(二)地理原因/閩南和臺灣的氣候與地形,總的說是溫熱潮濕。在缺醫少藥的過去,常常疫病橫行。臺灣屬於高溫高濕地區。原住民與漢族早期的開發者,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瘟疫肆虐。連橫的《臺灣通史》也說到當地“草茀瘴毒,居民輒病死[ 連橫:《臺灣通史》,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0頁。]”的情況。
閩南與臺灣地區春天陰雨綿綿,夏日常有幅熱帶高壓氣候控制,或颱風暴雨襲擊,早期移民往往因無法適應瘴癘之氣,造成水土不服,不時傳出瘟疫流行,為了免於病痛,先民早有供奉醫藥之神的習俗。
(三)社會環境/由於歷史上醫療神眾多,閩台居民相當部分來自移民,自然也帶來原有的醫藥神。
移民在遷徙過程中,要承受沿途的勞累、拓荒環境異常惡劣、與土著民、不同地區移民爭奪生存和發展空間。一般認為,保生大帝出生于漳州的白礁,而行醫於青礁。宋明期間,泉州、漳州經濟發展。加上移居臺灣的大陸人多為福建漳泉人,他們把對醫神保生大帝的信仰帶到臺灣。臺灣規模最大的奉祀吳真人的廟宇臺北保安宮之重修碑文記載:“臺北初屬淡水廳治,設置較後於南,其時草昧雖開而氣候之不齊、水土之尚劣,……往往中人輒成,眾患苦之。念非乞靈帝座,無以奠我邦族。渡海赴我同安之白礁,奉迎香火,立祠而虔祀焉。”使得保生大帝信仰的影響廣泛。
因此,閩南和臺灣移民占大多數的人口構成,使當地人的醫藥信仰有別於北方人。移民定居的艱難,這時,缺醫少藥地區的科學文化知識低下,使老百姓自然升騰起對醫藥之神的崇拜,明清時期缺醫少藥的農村對醫藥之神的強烈膜拜,更說明了這一點。
由於長期醫療條件的不發達,普通群眾只能崇鬼信巫。導致閩南和臺灣醫藥神香火極旺。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導致百姓的信仰需求不一樣了,戰爭時多戰神,如“將軍廟”、“將軍亭”很多。隨著和平時期的到來,將軍的香火盛不過治病療疾的醫藥神明。
(四)職業因素/閩南和臺灣醫藥之神的職業構成主要是兩種,一是醫生,另外是道士、和尚。對人類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是戰爭與疾病,人們需要借助於醫藥來對付戰爭與疾病的危害。那麼,醫生就成了崇高的職業。早期的和尚、道士都會醫,他們通過救死扶傷加深了信仰的魅力。所以,道士和尚都有行醫識草藥的本領。
僧人和道士的法力往往比較大,醫生成為醫藥神有一定的條件,大概是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時有免費治療;可是,造神的時機也很重要。道士董奉生在東漢而吳本生在北宋,他們的家鄉相距不遠,甚至在漳州建郡的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朝的梁天監中(503—519)還屬於同一個郡——南安,但他們的封神卻不一樣。董奉的東漢時期,閩南人口很少,形不成後來造神的規模。宋代泉州、漳州人本興旺,是促成保生大帝信仰興盛的很重要原因。
二、保生大帝宮廟
吳夲一生“不茹葷,不受室,業醫濟人無貴賤,按病受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雖奇疾沉屙立愈”。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上山采藥救人,不慎跌入險崖,不幸歸仙,享年58歲。吳夲歿後,“鄉人祠祀之”,“偶其像于龍湫庵”,成為閩南地區最有影響的醫神。這實際上是北宋時期,吳夲從人到神轉化的開始。
到了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同安積善裡(今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和龍溪的青礁都興建了奉祀吳真人的慈濟宮。《莊碑》記載:“歲在辛未(1151),肇創祠宇”,“時梁鄭公(梁克家)當國,知其事,為詳達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於是有‘慈濟’之命”。嘉定十二年(1219年)前後,白礁慈濟廟擴建,富麗堂皇,所謂“門敞皇皇,堂崇,修廊廣廡,是赫是稱”。
宋淳祐元年(1241),詔改廟為宮。青礁稱“東宮”,供漳州府七縣百姓進香禮拜;白礁稱“西宮”,供泉州府五縣百姓進香禮拜。後又在後山尾建南宮,在溫厝長園建北宮,形成慈濟祖宮群。
奉祀吳夲的廟宇在許多地方被建造起來,不僅限於閩南。吳夲的影響迅速擴大,“不但是邦[漳州府]家有其像,而北逮莆陽、長樂、建、劍,南被汀、潮以至二廣”[《海澄縣誌》卷二十二,《中國方志叢書》第92號,第258頁。]。據《楊碑》載:“數十年來,支分派別,不可殫記。其有積善裡曰西廟,相距僅一二裡,同安晉江對峙角立,閩莆嶺海,隨寓隨創,而茲廟食[指青礁慈濟宮]實為之始。自經始至於今,登載弗具,議者以為缺典。同安舊有記,故治中許衍作溫陵之廟。”黃家鼎《馬巷集》考證宋代慈濟宮:“一時廟食遍於郡邑,泉郡善濟鋪之有花橋廟,漳郡上街之有漁頭廟,同安白礁鄉、龍溪新岱社、詔安北門外各有慈濟宮,海澄青礁鄉有吳真君祠,皆建于宋。長泰治東龍津橋畔之慈濟宮,南安治南武榮鋪之慈濟真人祠,皆建於元。”
明清以來,吳真人信仰達到鼎盛,神格進一步提高。在閩南人心目中,吳真人與關帝、媽祖一樣高尚。諸神出遊時,多數神靈乘坐四抬轎子,而關帝、媽祖、吳真人等少數神靈則是八抬大轎。關帝、吳真人的信徒最多,“燈牌以數千計,鐘鼓架、香架以數百計,火炬亦千百計”。隨著閩南人遷台,保生大帝信仰傳入臺灣,逐漸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神靈。
(一)閩南部分保生大帝宮廟:
1.青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位於廈門海滄青礁村,背靠岐山東鳴嶺,主祀北宋名醫吳真人。北宋景祐三年(1036),吳真人逝世後,群眾在他煉丹成神之地青礁龍湫坑建造“龍湫庵”。
南宋紹興辛未年(1151),高宗賜建“五殿皇宮式”大廟,名為“青礁龍湫廟”。南宋乾道丙戌年(1166),賜廟額“慈濟”,由此稱“青礁慈濟廟”。南宋淳祐辛醜年(1241)下詔“改廟為宮”,由此大道公廟稱之為青礁慈濟宮,地處白礁慈濟宮的東面,稱為東宮,白礁為西宮。白礁慈濟廟主要為泉州府百姓謁祖進香,青礁慈濟廟主要由漳州府百姓謁祖進香。
廈門的青礁宮面積1 600多平方公尺,大門對著廣場和大戲臺,場面寬闊可容納近萬人。祖宮分前中後三殿,前殿騎樓成一長廊,後殿升高,佈局整齊。前殿兩側,延伸為文武朝房,突出主體成輔佐之勢,整體結構宏偉壯觀。大門兩側一對踞立的鎮殿石獅,宋朝文物。層樓前為長廊,後為寬敞廳堂,長廊門額懸“真人所居”巨匾;廳堂後為天井,兩側為鐘鼓樓,光線充足,舒展大方。
該宮建築莊嚴雄偉、飛簷交錯,金碧輝煌,宮中有四絕:一是彩繪中有一幅鳳頭、龍尾、烏龜身、四腳獸的神物;二是宮中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三是東宮兩側後山,有一塊“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方在底下;四時宮殿櫞子上的黑白畫,據說來自唐伯虎的顏料配方和畫法,不受蟲蝕。
後有岐山,山坡處原有號稱“丹灶、藥臼、藥泉”三聖跡,說是吳本當年使用過的原物。岐山左坡有龍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吳真人住過的草廬龍湫庵於此。龍湫庵下的左邊山谷,即龍湫坑,流水不息,邊有一瀑布,激湍于岩壁石隙間,飛珠瀉玉。石上鐫“龍湫”二字。其上有平頂石,擊之如擂鼓,稱“仙鼓石”。還有“仙扁擔”等石景。青礁慈濟宮有四亭:一是心字亭,為雙層六角亭。第二是丹井亭,建于“丹井藥泉”之後山坡。為雙簷攢尖頂,有石砌臺階可登臨。第三是藥臼亭,為四方形石亭,遊人憩息,靜生亭中,正好鑒古遐思,傾聽泉聲,仿佛飄然世外。第四是丹灶亭,在龍湫庵右臺階上,為雙簷圓亭。亭旁安置出土的丹灶石構件、上刻“丹灶”二字,四亭造型各一,各展風姿。近年來,青礁沿岐山山坡頂建了數百級石階,山坡頂上新雕塑了巨大的保生大帝花崗岩像。山上群石簇擁,俯瞰田園湖泊,賞心悅目,無限風光。
2.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為閩南故宮,屬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宮,也是臺灣保生大帝宮廟的開基祖宮,位於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簡稱“白礁宮”,內祀“保生大帝”。白礁慈濟宮原為宋景佑四年,歲次丁醜(1037)白礁村父老鄉親為紀念吳真人生前慈悲濟世,自發籌款建的庵廟,庵內雕塑吳真人形象,尊奉為“醫靈真人”。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歲次辛未(1151),村民將鄉村庵廟改建為一座宮殿式的廟宇,命名“慈濟廟”(採用范正義說)。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歲次乙酉(1165),孝宗皇帝將慈濟廟,追封諡號“慈濟靈宮”,亦稱慈濟祖宮。清嘉慶四年(1799),提督福建全省水師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世襲王志等捐資重修祖宮正殿。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1878),道禦王青雲等向海內外、漳、泉鄉親籌金重修白礁慈濟宮前殿。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1923),由白礁社王尼姑、王長根等人倡起,蒙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李光前、陳六使和檳城商總會莊來福、王自成等發動捐資襄助重修白礁慈濟祖宮。
1984年,由福建省文物處、漳州市台聯會及晉邑各地分靈廟宇和善信人士籌資數萬元重修慈濟祖宮後殿。1989年,由臺灣省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周大圍等在臺灣組織發動籌募人民幣120萬元,金箔35萬張重修白礁慈濟祖宮。
白礁慈濟祖宮建于白礁村內的小山麓,占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平方米。整座建築金碧輝煌,依山遞高,層樓迭展,雄偉壯觀。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前殿、天井、月臺(祭台)、正殿、後殿。正中門兩側有紫銅色石獅1對。天井兩側為雙層鐘、鼓樓。鐘、鼓樓均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樓頂木架藻井結構。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簷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門式,一層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用木柱,下層用花崗岩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門廊有豎6根青褐色花崗岩雕蟠龍石柱。這兩根方形石柱及六根蟠龍石柱,連同正殿四根規格相同的圓形石柱,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白礁慈濟宮大修時,台南縣鄉親捐贈的。門廊兩壁豎立歷代重修碑記,其中有不少臺灣鄉親捐資修建的記載。左右兩側方形石柱4根。上有竹葉形狀構成的石刻對聯,這特別以“保生慈濟”冠頭竹葉聯令人稱妙。左邊刻題“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右邊刻題:“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畏”。天井中有由上下雙重須彌座構成的石砌月臺,上刻 “飛天樂伎”、“雙獅戲球”等浮雕紋飾。臺上雕制蹲踞狀石獅一隻,稱“國母獅” (據傳為皇太后贈),獅的右前肢舉握一方印,印上有“亞”字紋飾符號。均為宋代雕刻。
據著名文物專家單士元、鄭孝燮、楊伯達先生鑒定,這些雕刻均出於南宋紹興年間民間巧匠之手。月臺前有一水井,稱“龍泉井”。宮外左右兩側有宋代水井各一口。這些宋代文物,堪稱白礁慈濟宮的鎮宮之寶。正殿台基高於前殿台基2米,單層宮殿式,重簷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中間殿頂木架結構為如意藻井,斗拱出五跳。次間用抬梁式梁架,斗拱均不出跳,有昂傲象鼻狀。走廊豎4根青褐色花崗石雕蟠龍石柱。正殿之中為吳真人神龕,供桌上擺著一個古老的煉丹爐,重13斤4兩,據說是當年吳真人采藥煉丹的銅爐,已有千餘年歷史。整座白礁祖宮建築結構,集宋以來歷代閩南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之稱。
3.泉州花橋慈濟宮
花橋慈濟宮又名真人廟,俗稱花橋壇、花橋宮。位於鯉城區中山南路塗山街頭南口西側。據清陳步蟾《重修花橋廟記》,此地古為花市,八卦溝上架有石橋,“橋上有壇,夏暑雨、冬祈寒,貿易者賴之”,故名。花橋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祀北宋名醫吳夲,即保生大帝,俗稱“花橋公”。
宋明道二年(1033),泉州瘟疫流行,吳夲至泉州行醫救人,全活無數。花橋宮為泉州同安縣人許衍所建,廟址即為吳夲當年行醫寓所。吳夲出生地白礁鄉、卒逝地青礁鄉,均由顏師魯奏請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立廟,泉州花橋廟始建年代應在青礁慈濟宮、白礁慈濟宮的左近。花橋宮坐西朝東,三進,由門廳、大殿和贈藥義診樓組成,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門廳為牌樓式,牆主體由花崗岩築砌而成,上有浮雕,大門兩側各有六角形石窗一個。大門上嵌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真人所居”石匾額。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殿前上方懸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慈濟宮”匾。殿內上方懸掛有“花橋宋廟”繡帳,正殿中祀保生大帝。殿內設有藥簽供信眾蔔求。第三進為贈藥義診樓,系1991年由臺灣信徒捐資重建;一樓設贈藥處,常年聘請名醫坐堂義診。花橋慈濟宮處於鬧市通衢,周邊曾經兩次大火,焚屋無數,惟張瑞圖所書“真人所居”匾獨存。相傳張瑞圖為水德星君降世,其字有“避火”功用。無奈第三次大火將匾燒為灰燼,後乃往西街妙因宮勾勒字跡鐫于石上。
花橋慈濟宮贈藥義診所始設於清光緒四年(1878)。明代泉郡一帶疾疫流行,本著保生大帝濟世救人的宗旨,泉州鄉紳商賈聯合在宮中成立“泉郡施藥局”,進行製藥、贈藥善舉,以救一方之難。清光緒六年(1880)改名“泉州府施藥局”。光緒二十三年(1897),成立花橋善舉公所,辦理贈藥、義診、平糶、發放度歲錢糧、緊急救災等善舉。七十年代,改名泉州花橋贈藥處。1985年3月,花橋宮恢復義診,遂名泉州花橋贈藥義診所。所需資金、藥材均由南洋華僑及“三胞”捐贈。1988年2月,臺灣屏東縣謁祖進香團抵泉州花橋慈濟宮,對花橋贈藥義診所發揚吳真人“業醫濟世”的美德深為嘆服。1989年4月,臺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等至花橋宮,對贈藥義診所百餘年來持之以恆的醫風醫德擊節稱賞。1990年5月,周大圍先生又率領臺灣保生大帝進香團一行437人至泉州花橋宮參謁,義診所為進香團義診69人次,當場有75位臺胞為贈藥處捐貲。1991年11月,由周大圍先生獨資捐建的義診樓竣工,翌年2月落成典禮。
4. 慈濟北宮
慈濟北宮始建於南宋1157年,現存宮殿興建於1994年,歷經12年,2006年前、中、後三殿整體竣工,占地面積3662平方米,宮貌絢麗,飛簷翹角,雄偉壯觀。海滄慈濟北宮是保生大帝的四大祖宮之一, 位於海滄街道溫厝居委會。
慈濟北宮的特別之處是宮廟內供奉的是三真人,在慈濟四大祖宮中只有北宮供奉的是三真人,宋代吳真人、晉代名醫"藥聖"許慎、唐代"藥王"孫思邈。
慈濟北宮的命運坎坷,滄桑變化,三落四起。慈濟北宮見證了自南宋以來的一個個朝代的興衰。1661年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在廈門一帶練兵造船,因當時運輸困難,木材緊缺,鄭成功往慈濟宮朝拜,"得許"拆了南宮、北宮的木料,並許願複台之後必定"重建廟宇,再塑金身。"奈臺灣收復後,國情劇變,由明而清,順治辛醜年,為斷絕沿海鄉民與鄭氏往來,實行靖邊播遷政策,強迫福建沿海鄉民內遷並燒毀宮廟、民房。由此鄭成功雖已收復臺灣,卻難以達到複建慈濟宮的心願。
康熙時期,施琅收復臺灣,內遷的鄉民得以返回故鄉,重整家園。1686年附近鄉民自動籌資重修北宮。現北宮還保存清代重修時留下的碑記。
在晚清的衰敗中,北宮也逐漸破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百姓更是無力修葺宮殿。日寇入侵,慈濟北宮被日機炸成廢墟僅剩下遺址和遺物。
1958年大興農業,北宮遺址被平整為農地,原來的遺物也散落在附近村莊,木材拿去建豬牛舍、搭橋甚至燒火,僅剩"道光五年、道光八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十八年"的重修碑記。
1990年,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長周大圍先生率臺胞進香團到白礁慈濟祖宮進香,翻閱《白礁志》,讀到關於北宮的記載,特意前往北宮考察遺址,認為北宮為慈濟四大祖宮之一,並倡議重建。1994年,溫厝等社成立重建北宮理事會,由程烏擔任理事長,廣向海外僑胞及台、港同胞籌募,破土重建慈濟北宮。
重修北宮時,挖掘到一些石構件,如元代典型的多角型石柱,宋代明代的柱礎等,都是見證北宮滄桑變化的文物。
北宮香火鼎盛時期是在明朝永樂至萬曆年間,由於北宮的多次衰落,許多香火遂移往東宮、西宮。現北宮基本建成,加之慈濟北宮建成占地約45畝的青草藥園,培育閩臺地區種植品種最豐富的青草園,種植著500多種青草藥。晉香朝聖的香陣逐步增加,有來自本省的晉江、泉州、漳州、龍海、平和、廈門、長泰,來自臺灣臺北、台中、台南高雄、嘉義、彰化、屏東、大保等地宮廟及企業公司,來自香港、廣東江西。海外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晉香團、香客還有來自美國、日本的華僑。[ 引自百度百科]
(二)臺灣部分保生大帝宮廟
1.台南學甲慈濟宮
慈濟宮位於學甲鎮濟生路170號,廟內保存800餘年歷史的宋代雕制的古祖廟神像,是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名列臺灣三級古跡。
慈濟宮的建立,源自明永曆十五年(1661),福建省同安縣(現為漳州轄區)白礁鄉的軍民追隨鄭成功渡台墾居,為求渡海平安,便由家鄉迎請慈濟宮神明:保生二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元帥三座神像,一同渡海庇護眾生。 三月十一日 在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上岸,並在學甲搭建草寮奉祀三尊家鄉神,這便是慈濟宮的前身。
康熙四十年,集資重建華南宮殿式廟宇,名為慈濟宮。後來多次修繕、增建,形成今日宏偉的規模。建築包括前殿、後殿、鐘鼓樓等,古色古香,巍峨華麗,300餘年來屢經整修擴建,形成今日規模。慈濟宮占地千餘平方米,廟體規模並不大,但廟前廣場廣達650平方米,兩側豎立著一對臺灣著名的大旗竿,地下深9尺、地上高達63尺,為慈濟宮救人濟世的精神象徵。
學甲慈濟宮的文物很多。已失傳的葉王交趾陶、何金龍剪粘藝術,為清咸豐10年(1860)重修時,延請嘉義交趾陶大師葉王裝飾宮壁與廟頂,至今仍留下“八仙過海”、“狄青戰天化”等多幅作品,極為珍貴,然而交趾陶為軟陶低溫燒制,如今色彩已剝落,不復昔日風華。後來請大陸剪粘名匠何金龍,以一塊塊磁碗片,精工剪粘成巧妙的風景與人物像,廟中至今還保存“古城會”、“鴻門宴”等精心之作。廟旁的慈濟文化大樓內,長期展出葉王交趾陶、縣境內珍貴史料、寺廟文物及先民器物等,深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慈濟宮內的古碑古匾也很豐富,鑲于三川步內右牆上的“慈濟宮緣業碑誌”為清乾隆9年(1744)所題;置於內殿神龕前供桌上的紅礱石香爐,為咸豐年間之古物。殿前的石獅、龍柱、石雕壁堵、木雕神龕等,亦出自昔日名匠之手。
學甲慈濟宮最具特點的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的上白礁謁祖活動,已曆300餘年從不間斷。最初先民為趕上家鄉福建三月十五日大帝生日祭拜,於三月十一日便提早返鄉。日據以後,便改在當年登陸地頭前寮,舉行遙祭的“上白礁”儀式。每年此日,臺灣各地神輿、藝閣、信徒會集學甲,舉行三天繞境及“請水”儀式。此不只是熱鬧的宗教活動,更具有飲水思源的尋根意義。學甲慈濟宮門前,有這樣一副對聯:“氣壯平天,萬眾同參學甲地;血濃於水,千秋不忘白礁鄉”。
祭典隊伍長達數公里。“蜈蚣陣”領頭,百米“蜈蚣陣”共有36節,每一節坐著一位古裝打扮的“扮仙”兒童。民眾相信“扮仙”的兒童會變得聰明健康。沿途的善男信女匍匐跪地,讓蜈蚣從頭上越過。人們相信蜈蚣陣從頭上過可以消災避邪,以祈求平安。來自全省各地的信徒、寺廟神轎、藝閣陣頭都會來到慈濟宮前的廣場,展開熱鬧的繞境遊行,前往當年保生大帝來台登陸的將軍溪畔,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醮謁祖紀念碑。遊行隊伍宛如民間藝陣的大集合,包括雄壯威武的宋江陣、八家將、高蹺陣,逗趣的鬥牛陣、男生裝扮的“素蘭出嫁”;有歌有舞的花鼓陣、牛犁陣、車鼓陣、震耳喧天的八音隊、大鼓隊、舞龍舞獅隊、及形形色色的藝閣等[ [台]“慈濟宮——台南縣學甲鎮”網站,(http://www.tcgs.org.tw/index.asp)。]
2.臺北保安宮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占地大,面積為3 000平方米,是難得一見的大廟,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民間信仰宮觀。大龍峒保安宮,俗稱“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臺灣二級古跡。位於臺北市西北,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主奉保生大帝老祖、二祖、三祖至六祖,以及平安祖、白礁祖,另奉祀中壇元帥、三十六天將、黑虎將軍;後殿祀神農大帝、孔聖夫子、關聖帝君、玄天上帝;西廂供奉注生娘娘、池頭夫人、太歲星君;此外還有供奉玉皇大帝,以及供奉孔子的鄰聖苑。並設有淩宵寶殿、大雄寶殿,供奉道家三清與佛家三寶佛。
關於保安宮的創建大概有兩種說法:一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同安移民在大龍峒墾荒,由於氣候不穩,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有人回祖籍白礁慈濟宮(當時白礁屬同安管轄,現在屬漳州),分靈香火至大龍峒奉祀。開始為木構簡易小廟,後來信眾以為靈驗,故於乾隆二十年(1755)集資建正式宮廟。二是《臺灣文化志》、《臺北文物》、《淡水廳志》等書記載:北臺灣的同安移民是在清嘉慶十年(1805)才集資修建保安宮,由於工程浩大,至道光十年(1830)才完工。
當時來自大陸的福建建材沒有全部用完,地方士紳乃買下剩餘材料,在保安宮兩側建成兩排各二十二間店鋪,共四十四間,號稱四十四坎(一間為一坎)。於是,大龍峒有自己的街肆。
保安宮為三殿三進建築。石雕的牆面為19世紀初作品,而中門的一對1804年所建的蟠龍八角簷柱,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後殿主奉神農氏,因此又稱“神農殿”。該廟的最大慶典在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這天要舉行盛大的遊行表演和13個祭祀團體的“大道法會”,並演出極具特色的臺灣“家姓戲”。每年農曆3月14日還例行繞境活動,同時有許多傳統活動,上午民俗競技,下午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展開拜夀表演,最後的放火獅活動更將繞境推到高潮。
大龍峒本環境清幽,人才輩出。附近有座龍峒山,大龍峒處於龍尾位置,地理優良。加上四十四坎街肆,人潮彙集,香火極旺。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岩祖師廟並稱臺北三大寺廟[ [台]廖武治監修:《大龍峒保安宮》,第4~5頁。]
3.台中元保宮
在臺灣省台中市北區賴厝裡大雅路。據《臺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六年 (1791),包括賴厝等十七莊的村民,共同捐資建成。道光二十六年(1846)、咸豐七年(1857)、民國13年(1924) 都有修繕,規模漸大,香火更加鼎盛。如今設有圖書館,更有中醫診所,為台中市規模較大的廟宇之一。
元保宮前左右各有古榕樹一棵,翠蔭門庭兩側。二樹之間建有牌樓,門上書“元保宮”三字。樓邊為廣場,石鋪地面,平坦寬廣;前殿左右開門,正殿內供奉保生大帝,岳飛元帥、趙康元帥同祀左右。
後殿可入庭園,石山水池,令人耳目一新。後殿兩層樓式建築,二樓殿內供奉玉皇大帝、觀音、孔子、關聖帝君等神像。宮內眾多文物,以清代為主,列為臺灣三級古跡。
據族譜記載,漳州平和心田賴氏後裔第十世祖起(明嘉靖萬曆年間)就開始有人到臺灣謀生,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到台謀生的心田後裔繁衍甚眾,在台中市就有賴厝部、乾溝仔、田心、犁頭店、土庫、麻圜頭、後壟仔、東大墩、邱厝仔、三十張犁、水梘頭、埔仔、軍功寮、舊社、二份鋪、三份鋪、水湳等17個村莊。合力建立元保宮。取其追念元始,安居樂業,飲水思源之意。
200多年來,祖地漳州平和心田宮,一直被台中市元保宮尊稱為母宮,臺灣宗親經常組團回母宮進香謁祖。臺灣元保宮內現有石碑記載著有關史實。元保宮的建立不僅使周圍的17莊的村民有地方朝夕膜拜燒香供奉,而且17莊聯合起來,以元保宮保生大帝崇拜為信仰中心,形成其宗族組織。按慣例,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起,從乾溝仔開始,依次由各莊恭迎保生大帝繞境,以保庇合境平安,直至三月十五日回鑾元保宮,舉行保生大帝聖誕大禮拜慶典儀式[ [台]《台中元保宮》台中元保宮編。]
作者簡介:
段淩平,1978年-1982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原漳州師範學院歷史系旅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14年-2019年被聘為漳州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院長、東南花都閩南文化展示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