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四日是紀念台灣籍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許地山先生1894年2月3日出生在台灣台南一個愛國的書香門第,他父親許南英是清光緒年間的進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曾任台灣團練局統領,投身“抗日保台”的戰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許地山先生自小深受父親的影響,很早便確立了獻身社會、報忠祖國的志向。
1917年許地山先生進入北京燕京大學讀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義無反顧地投入遊行示威的行列,參加“火燒趙家樓”的義舉,同年11月,與瞿秋白、鄭振鐸等創辦了青年刊物《新社會》,高舉反帝反封建旗幟,宣傳科學和民主。
1921年1月4日,許地山先生與茅盾、葉聖陶等12人發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新文學社,他ﻩ努力宣傳“為人生”的文學主張,熱心組織新文學活動,並以自己別具一格的小說、散文顯ﻩ示新文學運動的實績。
1922年他創作的散文小品《落花生》,通過對落花生品格的讚美,闡述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平凡、樸實,對人民有用,於社會有益,而不應當只慕虛榮、專求聞達。從此,他便以“落華生”為筆名,他的《落花生》編入小學教材後,一直在海峽兩岸產生廣泛的影響,“落花生精神”成為海內外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
台灣是許地山的故鄉,三歲就離開台灣的許地山,但他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無論飛得多遠,都不會忘記生他養他的土地,因為他的根在台灣。故鄉的山山水水常常縈回在他的夢中。他一直懷有這樣的願望:哪一天一定親自回到寶島看看!
1933秋天,許地山先生攜夫人周俟鬆終於踏上了故土。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使他熱淚盈眶。從被迫“走日本反”(按當地叫法)至今,已經整整38個年頭了,這在短暫的人生道路上,卻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旅程啊!而此時的故鄉還呻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回到故鄉,他最不能忘記的是碧波蕩漾的日月潭和魏巍秀麗的阿里山,在阿里山神木車站,他們久久留連在三千年紅檜木下,默默祈禱,期盼著台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的那一天。
1935年許地山先生應聘至香港大學任教,在港6年,對香港的文化進步作出巨大貢獻。抗戰爆發後,許地山先生毅然走出書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因勞瘁死,葬於香港,終年尚不滿48歲。
許地山先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作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真理、人格從高,一生奉行的是務實、求實、奉獻、犧牲的“落花生精神”,受到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尊敬和愛戴。
在紀念許地山先生逝世80周年,我們不僅要繼承他的思想、文化和藝術遺產,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還要學習、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民主精神,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出自己的貢獻。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中美戰略博弈持續複雜尖銳,美國和西方加大“挺台”遏制中國大陸。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繼續與美日等反華聯盟勾連與大陸對抗,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推行“去中國化”和“漸進台獨”,實施“反滲透法”“以疫謀獨”,阻擾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出於政治本性打壓其他政治力量更加猖獗。島內政治生態更加惡劣,兩岸交流合作障礙叢生,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與停滯。
但是,兩岸關係“陸強台弱”的基本格局將繼續發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大陸對台吸引力影響力日益增強,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刻意操弄所謂台灣社會“恐中拒統”心態,遲滯兩岸融合發展,終將抗拒不了兩岸關係滾滾向前的發展大勢。
“台獨”不符合台灣社會的根本利益,對台灣民眾具有不可承受的風險,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兩岸關係的基本現狀,也將越來越成為台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基本認識。無論面對多大的艱難險阻,祖國大陸將繼續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同胞,奮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有充足的能力和堅定的信心打贏這場戰役,更有決心、有能力挫敗民進黨當局“以疫謀獨”的野心。
中華民族素有“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海峽兩岸人民同文、同根、同宗,血脈相連,骨肉相親,特別是對於我們居住在大陸的台灣省籍同胞來說,台灣是我們朝思暮想的故鄉,那裡有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沒有誰比我們更加希望能夠以和平的方式早日實現兩岸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呼喚“落花生精神”,更需要我們不求聞達,默默無聞做對兩岸人民有用,對兩岸社會有益的平凡而樸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