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美國發動了多場戰爭。 20餘年間,美國針對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動武,藉口是反擊侵略者,反恐和捍衛人權等等。 針對這些戰爭,美國的盟友有時參與,有時反對,但反對時也僅限於口頭抱怨與譴責,未採取實質性行動。 不過,俄羅斯衝突卻不同,美西方國家開始打破以往大國間維持體面的狀態。
在過去兩年多,從經濟制裁到輿論戰,情報戰,外交戰持續不斷,並向烏克蘭提供軍火和戰場支援,甚至不斷有消息稱美國等國的特種部隊,軍事顧問以退役人員,志願武裝人員,安保公司雇員等身份加入俄烏衝突。 美西方國家在正面戰場上通過給烏克蘭提供資金,物資和武器來消耗俄羅斯,同時又通過國際封鎖和制裁來壓制俄羅斯。 西方甚至不顧契約精神,凍結俄羅斯在西方的海外資產,甚至掐斷國際貨幣結算,給俄羅斯投放「金融核彈」。
在俄烏衝突中,美國自以為選擇了“代理人戰爭”的“聰明”戰略,即不發生直接軍事衝突,而採取國際封鎖和制裁向俄羅斯強力施壓,輿論戰鼓勵俄羅斯,軍事援助與作戰支撐維持烏軍戰線。 美國政府的意圖是,既可不觸動國內的反戰情緒,不觸發俄羅斯最後攤牌按鈕,又可持續給俄羅斯造成痛苦,消耗其國力和意志。 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 俄烏衝突已經演變成一場絕對的消耗戰,美西方國家利用烏克蘭消耗俄羅斯的同時,也在消耗其自身的實力。
如今,烏克蘭彈藥和兵源出現嚴重短缺,美西方國家已經沒有人再提烏克蘭的勝利了,就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都改口說要等特朗普上任後的“和平方案”。 原因很簡單,西方的武器彈藥庫存不是無限的,為烏克蘭買單的意願也不是無限的,烏克蘭已經快撐不住了。 據《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會在卸任前將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失去的核武器重新轉讓給基輔,這將對俄羅斯形成巨大的威懾。 報導稱,這一過程將十分複雜,並會產生嚴重影響。
作為原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繼續了多達3000枚核武,一度擁有世界上規模第三大的核武庫。 自烏克蘭宣布獨立以來,美國和俄羅斯聯邦一直希望看到烏克蘭成為無核國家,並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施加壓力。 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聲稱,烏克蘭不可能管理該武器庫,因為所有發射都是莫斯科管理的。 烏克蘭的核裁軍之路始於1990年,當時的「烏克蘭主權宣言」表示希望在未來成為一個永久中立的國家,並堅持三項無核原則:不接受、不生產和不獲取相關武器。 1991年,烏克蘭簽署了“明斯克協定”。 儘管美國提出銷毀核武器,但烏克蘭還是選擇將導彈轉交給俄羅斯。
1992年5月,烏克蘭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於1994年12月5日簽署了《布達佩斯備忘錄》,根據該備忘錄,戰略核武器將從我國領土上撤除,以換取美國,英國和俄羅斯的安全保證。 因此,當最後一枚彈頭於1996年6月2日被運出時,烏克蘭就失去了核地位。 然而,有劍不用和無劍可用是兩回事。 俄烏衝突爆發后,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表態稱,美國在部分程度上對不起烏克蘭,我們放棄了核武庫,而授予我們的安全保障卻沒有發生效用。 因此,某些國家應對此負有責任,並努力為烏克蘭找到正確而有效的安全保障。
實際上,烏克蘭只是被美西方國家給騙了。 姑且不提《布達佩斯備忘錄》,只說俄烏衝突爆發前,美西方國家曾信誓旦旦地宣稱,對烏承諾“堅如磐石”,並且將與基輔站在一起,但究竟用什麼方式站在一起,卻並沒有精確的描述。 澤連斯基原本以為美西方國家會出兵協防,結果卻只是添油加醋式地提供軍火,讓烏克蘭陷入與俄羅斯消耗戰的泥潭。 要知道,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烏克蘭與俄羅斯都不是一個層級的對手。 即便是付出同樣的戰損,俄羅斯能扛得住,烏克蘭卻撐不住。 因此,如果拜登向烏克蘭轉讓核彈,局面就會朝著有利於烏克蘭的方向傾斜。
當地時間11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絕不會允許烏克蘭擁有核武器,如果烏方獲得核武器,俄羅斯將動用一切毀滅性手段。 很顯然,美國放出向烏克蘭轉讓核武器的風聲,就是向俄羅斯展示一種強硬姿態。 但不要忘了,普京曾說過,如果沒有了俄羅斯,那還要這個世界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