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傅高義生前對中國的十條忠告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生前對中國的十條忠告:

  01.中國應該和世界接軌

  從鄧小平時代起,中國才逐漸承認和服從一些全球規則,先後加入了聯合國等世界組織,由此真正變成了全球的一個國家。 當然,中國和世界接軌的並不是一帆風順,而且恐怕還得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我不知道中國現在喜歡不喜歡和世界「接軌」的說法,但是作為一個學者,我認為中國是應該和世界接軌的。

  02.一個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實行法治
  中國還處於過渡時期,應該增加法律規則。 現在中國發展模式的好處是,如果一個領導人想做得好,效果很快顯現,比重視法律的歐美國家效率高。不過,雖然歐美國家因為法律規則的制約而效率可能比較慢,但是能夠給公民比較穩定的、滿意的社會預期。 我覺得一個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實行法治。 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03.關鍵是建立約束權力的制度
  在過渡時期需要政治權威,因為要保證社會的基本秩序。 不過這種權威本身也是過渡性的,它的方向應該是指向建立一套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 換句話說,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應該轉向制度建設...... 一個人領導的權力應該是有限制的,不過要做到很不容易。 因為在很多具體的問題上,掌權者還想說了算,這不是中國的特殊情況,全世界都是如此,關鍵是建立約束權力的制度。

  04.狹隘愛國主義是很危險的
  對世界負責,也是對中國負責。 因為和外國搞好關係對中國也有利,也是為中國也好。 愛國主義當然還是需要的,美國、日本都有愛國主義,但是狹隘愛國主義還是很危險的,應該更廣泛地考慮問題。 鄧小平那種能考慮全球事務的眼光和心懷,現在仍然沒有過時。 中國需要善於和世界打交道的領導人。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圖/傅高義和他著的《鄧小平時代》

  05.理解歷史,直面歷史
  中日兩國間存在一些基於歷史的嚴重問題,兩國人民對歷史有著複雜難解的感情糾葛。 如果不先討論歷史,就無法對中日關係有一個公允的評判...... 我深信,理解歷史,直面歷史,對那些願意改善兩國關係的領導人是有用的。 他們可以善用共同的文化遺產,一起來解決問題。

  06.中日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合作
  如果中日關係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嚴重後果。 幸運的是,雙方都努力防止衝突失控,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事端。 經過數年的克制和調整,雙方逐漸適應,並逐漸平靜了下來...... 在我看來,(中日)兩個國家輪流稱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強國,塑造了對方的命運。 兩國關係比人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 以史為鑒,為了兩國利益,今後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合作。

  07.學習日本經驗,汲取日本教訓
  中日關係已經進入新時代,從近代以來主要由日本主導,變成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主導。 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很大,但還面對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繼續向發達國家學習。 比如全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覆蓋全民的社會服務安全網路、轉型為消費導向的服務經濟、建立世界級的高科技部門,等等,日本都做的不錯。 人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社會和諧度,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一。 另外,日本在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也給正在崛起中的中國提供了一面鏡子:國家富強後,一旦支援軍事擴張的力量強大到無法約束時,最終可能會導向災難。

  08.研究如何做“好鄰居”
  中日關係的諸多情緒歸根結底來自對歷史的看法,除非處理好由歷史問題造成的情緒反復,否則兩國很難建立在一個更堅實、穩定的基礎上。既然中日兩國是誰也搬不離的“永遠鄰居”,那麼雙方就應該學習和研究如何做“好鄰居”的方式方法。歷史本身不是問題,而是被政治利用成為問題。在20世紀,政治家在尋求更廣泛的民眾支持時訴諸愛國主義和歷史恩怨的做法,可謂根深蒂固。希望新世紀的政治家面向未來,拋棄落後的做法。

  09.向本國國民提供更完整、更準確的歷史敘事
  當下關於中日關係的討論,都集中在兩國關係中不幸的一面,對於積極的一面卻關注較少,比如兩國間大規模文化借鑒的時期。 如果國家政策允許,這些共同之處可以成為兩國未來繼續合作的基礎。 通過向本國國民提供更完整、更準確的歷史敘事,以及對當下的兩國關係進行更持平的講述,專家們可以幫助國民更好地瞭解中日間長期的、互相交織的歷史,以此方式承認彼此學習的程度之深,並呈現彼此合作的正面經驗。

  10.應努力爭取中日“政暖”
  中日之間因為歷史問題所產生的不滿情緒如此之深,迅速滋生信任感並成為親密朋友是不現實的。 這可能是未來幾十年的目標。 接下來十年的合理目標,一方面要用新的、建設性的視角看待歷史,另一方面應該是以直接、坦率、務實的方式處理兩國關係,使兩國可以成為可靠的合作夥伴。 我們不必奢望中日兩國能夠迅速享有「政熱」。。 但如果兩國能繼續擴大合作,達到「政暖」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