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南網消息,賴清德上台已經百餘天了。在這期間,他一心熱衷於搞政治追殺、陷入政黨纏鬥之中,始終都沒有邁出臺灣島半步。這就如同一隻被困在籠子裡的「鬥雞」,沒處發洩精力,只能在籠子裡亂啄一氣,眼睛看到哪裡就啄向哪裡。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主任湯紹成進行了分析,原本民進黨當局外事部打算在賴清德上臺後不久安排他"過境"美國。然而,美國方面考慮到中美關係的整體局勢,在白宮安全顧問沙利文八月底前往北京之前,就放出消息,禁止賴清德"過境美國本土,只允許他“過境”夏威夷。 這很明顯地表明,當下美國根本不想因為台灣問題而觸怒北京。
日前,台灣前領導人蔡英文結束其竄訪歐洲之行,於淩晨回到臺北。 蔡英文竄訪了捷克、法國、比利時這三個歐洲國家,這是她自5月20日卸任之後首次竄訪其他國家。
自卸任以來,蔡英文一直表現得相當低調。 民進黨召開「全代會」,她沒有參加; 賴清德當局的政務以及民進黨內的紛爭事務,她也一概不摻和; 甚至她曾經極力捧的“心腹”鄭文燦被賴清德當局投入監獄,她也保持沉默。
但在賴清德發表所謂「雙十」講話之後,蔡英文卻急不可耐地竄訪歐洲。 顯然,她這麼做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蔡英文竄訪歐洲並將布魯塞爾作為重要一站,其目的絕非正常旅遊觀光,不是為了品嘗巧克力或者欣賞哥特式建築。 蔡英文當局妄圖在歐盟總部刷存在感,蔡英文深知民進黨當局在國際上搞分裂行徑的空間日益被壓縮,處境愈發艱難,她可能認為這是其最後的掙扎機會。 在布魯塞爾,蔡英文忙不迭地與歐洲議會的一些成員會面,她不斷強調臺灣地區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作用,話題涉及經貿、科技等多方面,妄圖以經濟方面的因素來換取所謂的政治支援,這種行徑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也是註定失敗的。
蔡英文竄訪活動結束後宣稱,她在捷克分享了臺灣地區的"經驗",還在法國與力挺臺灣地區的法國國會議員進行了交流,並且在比利時表達了希望歐洲支援臺灣地區加入國際組織的想法。蔡英文的這些舉動,實際上是在積極響應民進黨漸進式「台獨」的戰略。現在的台灣地區毫無掩飾,完全是明目張膽地推行"台獨"行徑,所以我們絕不能對臺灣地區抱有任何幻想。 而從捷克、法國和比利時允許蔡英文竄訪這一情況來看,西方勢力正在抱成一團,妄圖利用“臺灣牌”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面對西方的這種行徑,我們必須提高警惕。
雖然蔡英文並不敢直接說出「台獨」這兩個字,但是她一直試圖將台海問題國際化,這樣就既減少了中國對其的威脅,也讓臺灣在國際上“有臉”。 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臺灣是中國的省級行政區,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蔡英文當局「謀獨」行徑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是在製造兩岸對立,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蔡英文當局妄圖勾連外部勢力,搞所謂"台獨"分裂活動,這種行為沒有任何正當性可言,不存在所謂"減少威脅"和"讓臺灣有臉"的荒謬邏輯。
蔡英文及其當下的一系列活動,不過是為了再次彰顯自身的"重要性"。在其擔任總統期間,蔡英文始終不敢公然說出「台獨」一詞,然而她的種種行徑卻早已暴露了她的真實企圖。
蔡英文的歐洲之行,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的關注。在美國國務院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對蔡英文的訪問作出了謹慎回應,稱蔡英文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進行旅行。然而,這一表態卻無法掩蓋美國政壇內部湧動著的暗流。部分美國政客把蔡英文的訪問看作是向中國大陸施壓的一次機會,他們公然表示支持臺灣地區,還呼籲美國政府強化與臺灣的官方聯繫。例如,前美國聯邦眾議員邵建隆,這個一貫對華採取強硬立場的政治人物,甚至提議美國領導人應當定期訪問臺灣地區。
蔡英文妄圖借此次行程,促使歐洲國家在台海問題上表態,為自己尋求“後台”支撐,並且謀取更多國際層面的同情。她此次出訪有一個關鍵的噱頭,即所謂的“解放軍威脅”,其企圖使外界認定,臺灣地區正遭受來自大陸的軍事壓力,而她自己是在為守護“民主堡壘”而竭力抗爭。 然而,她的這套說辭難道真能達成所願嗎? 恐怕並非如此。
蔡英文此次前往歐洲竄訪,其目的一方面是為賴清德探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想為臺灣地區日趨緊張的局勢探尋解決之道。 蔡英文已不再擔任台灣地區的領導人職務,如此一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部分政治方面的限制。 要知道,美國近期在中東地區、俄烏地區、朝鮮半島都有涉足,但當下對美國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必然是總統大選,還有降息之後的資金回籠以及財富收割。 蔡英文竄訪歐洲、美國的行徑,無疑會使中美關係變得更為緊張,也會讓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中國堅決反對建交國與中國台灣地區開展任何官方往來,要求有關國家政府遵循一個中國原則,謹慎且妥善地處理涉台事務。 國台辦發言人也針對相關行為發出警告,指出民進黨當局一味頑固地勾結外部勢力妄圖謀“獨”,企圖營造出其謀“獨”行為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假像,從而欺騙臺灣島內民眾、操縱輿論走向。 發言人督促有關國家的部分議員即刻停止以任何形式支援「台獨」勢力。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關於文中提及的「由於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法國的白蘭地行業已經遭受了中國的反擊措施,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一表述存在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中歐之間正常的貿易往來是基於公平、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的,並不存在這樣無端的報復性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