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戰士報》從1978年l0月16日開始,連續刊載《唐山過臺灣的故事》,從臺灣同胞的姓氏、宗族、文化、風俗等方面詳細考察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骨肉關係。 文章明確指出臺灣的祖根在唐山,唐山就是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廣東一帶。
同年,臺灣中央圖書館還舉辦了一個題為《根——臺灣的過去和現在》的文物圖片資料展覽,展出文物圖籍二百多件。 證明臺灣的祖根在祖國大陸。
臺灣《中國時報》於1979年6月11日以《鄉土·血統·根》為題發表文章指出:“臺灣是我們直接的根,而這根又嵌含在更大韻根裡,那便是中國。 ”
臺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還出版了彭桂芳女士編著的題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通俗歷史叢書,對臺灣祖根在大陸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考證。 臺灣著名學者、《中華民國史綱》的作者張其昀先生也在《臺灣叢書序》中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說明臺灣同胞大部來自閩南與嶺東,即今閩粵二省。 他還深情地說:“血濃於水,臺灣同胞終於投入祖國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碧血之所堅凝。”
臺灣電影《源》是近年來臺灣同胞「尋根熱」發展到高潮的產物。 這部電影耗資七千萬台幣,運用電影演員三萬多人次,花了二百二十天才拍攝完成。 作者以「源」為片名,以開發臺灣石油作為題材,描寫大陸移民不畏艱難、開拓寶島的事蹟。 影片生動而形象地說明瞭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的關係。
通過這幾年的尋根活動,臺灣已確認他們的祖根在福建一帶,因而發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慨嘆! 但是,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五百年僅是短暫的一瞬。 臺灣和福建更早的祖根在哪裡? 在紛紜繁雜的歷史現象中,在古樸獨特的方言土語裡,在似曾相識的地名、風俗等方面,我們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奉獻出來,就教於各方人士。
一、四次人口大交流
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協助諸侯滅秦,後來又幫助劉邦消滅楚霸王項羽。 因此,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就冊封無諸為閩越王。 到了漢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閩越不服管轄,曾多次叛亂。 至今,在閩北一帶還殘留著閩越對抗漢朝所修築的古城遺址。 後來漢武帝派兵鎮壓並採用遷徙政策,“盡徙其民於江淮間,以虛其地”(以上材料見《史記》和《福建通志》)。 這是歷史上福建與中原人口第一次大交流。 說明早在漢武帝時,江淮間已有大批福建人居住。
晉代永嘉之亂,中原一帶“衣冠如(入)閩者八族”(見《三山志》)。 這八族人家就是從河南避亂南遷到官僚地主。 大批中原人定居福建,在今天的地名上還保留著歷史痕跡。 福州有晉安省,泉州有晉江,這都是晉代中原人到福建後命名的。 這是歷史上中原與福建人口第二次大交流。
唐高宗總章二年,福建南部蠻獠叛亂,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軍校前去鎮壓,並開闢漳州郡(見福建《漳州志》和河南《光州志》)。 這是歷史上中原與福建人口的第三次大交流,也是對閩南和台灣影響最大的一次。 至今,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臺灣各地的漳州移民,一直奉開漳聖王為守護神,當作菩薩,頂禮膜拜。 據調查,臺灣現有五十三所陳聖王廟,備受臺灣同胞的崇敬。
又據《五代史》記載,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起義,率領數萬人轉戰安徽、浙江、福建。 最後在福建建立了「閩國」。。 閩王王審知經營福建五十多年,使福建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 這是歷史上中原與福建人口的第四次大交流。 閩王王審知及其數萬起義部隊對福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綜上所述,中原與福建人口的四次大交流都與河南有關,特別是唐朝的兩次南遷,人口最多,影響最大。因此,臺灣、福建和海外僑胞稱自己為“唐人”,把故鄉說成“唐山”,把聚居的地方命名為“唐人街”,這是有歷史根據的。據民間傳說,唐朝軍隊打進福建後,把閩越土著男子殺光,剩下的閩越土著姑娘與唐朝士兵結合,就地屯居,繁衍後代。所以,今天福建方言仍然通稱男子為“唐部人。、 “唐部仔”,通稱女子為“諸人人”、“諸人仔”(諸,就是閩越王無諸)。這種特殊稱謂,為尋找福建人的祖先提供了有力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中葉開闢漳州的聖王陳元光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五代開發福建的閩王王審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甚至連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縣人閩”(見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拓片《鄭氏附葬祖父墓誌》)。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嗎?不,樹有根,水有源,尋根念祖淵源長。
二、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元光,字廷炬,河南光州固始人,生於唐朝顯慶二年(西元657年),卒于景雲二年(西元711年)。陳元光的父親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蠻獠嘯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命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軍校五十八姓組成援兵前去救援。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多智,代領其眾人闞”。儀風二年(西元677年)四月,陳政卒,二十歲的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平叛戰爭,於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元光“率眾辟地置屯,招徠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從而使漳州一帶“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見《漳州府志》)。
漳州是福建最大的平原地區,陳元光統帥的河南固始五十八姓軍校及其士兵,開闢漳州,繁衍後代,對閩南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閩南和臺灣同胞都尊奉陳元光為“開漳聖王”。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和漳江的命名,還與陳元光的祖母魏氏有關。魏氏“指江水謂父老日:‘此水如上黨之清漳。’ ”這就說明,今天福建的漳州和漳江是根據太行山的漳水命名的。
陳元光開闢漳州之後,“世領州事”。但他們並沒有忘記祖籍固始。據河南《光州志》載:陳元光的孫子陳酆“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戈陽(即光州)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州觀察使訴乞。遵先朝舊制,命陳酆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陳酆至漳。薦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其祖守漳時”。由此可見,“開漳聖王”一家不僅“遵先朝舊制”世代領漳州事,而且在河南老家還保留著陳氏家族的根基,互相間來往頻繁。陳元光的三十六世孫陳華來,還擔任過南宋光州太守。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學宮旁邊紀念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廣濟王祠”,就是陳華來當太守政績昭昭,士紳百姓為頌其功德而捐款興建的。
跟隨陳元光開闢漳州的五十八姓軍校,在閩南一帶繁衍子孫,發展到今天,臺灣和閩南一帶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群眾中流傳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就是這個意思。這些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確記載著他們的先祖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福建平和縣朱姓族譜上更明確地記載著他們的先祖是河南固始朱皋鎮人。五代時,福建泉州著名隱士詹敦仁,字君澤,號清隱先生,祖籍也是河南固始人。
漳聖王陳元光只活了五十四歲,但他和五十八姓軍校對福建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閩王王審知:
無獨有偶。事隔二百多年後,對福建歷史又一次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閩王王審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新五代史·閩世家》記載:“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音嫩),世為農。兄潮,為縣史。
……一壽州人王緒攻陷固始,緒聞潮兄弟材勇,召置軍中,以潮為軍校。……緒率眾南奔,……自南康入臨汀,陷漳浦,有眾數萬。…一唐即以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審知為人狀貌雄偉,隆匯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自馬三郎’。乾寧四年(西元897年)。潮卒,審知代立。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
閩王王審知及其子孫統治福建長達五十五年,對福建的政治穩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舊五代史》)王審知將掖農商,大興水利。長樂縣集數千民夫修築海防大堤,設“斗門”十個,“旱瀦水,雨泄水,堤旁皆成良田”。這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圍海造田的範例。連江縣開闢了一個東湖,周圍二十餘裡,能灌溉良田四萬餘頃。福州南湖經過疏浚,面積達四十平方裡,特別是福州、泉州兩個海港的開鑿,為海外交通打開了出路。王審知“又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他本人“儉約自持,常著麻履,府舍卑陋,未嘗營葺”。現在福州市鼓樓區有全國著名的大石碑,名為“王審知德政碑”。上面記載著王審知的生平事蹟。
王審知帶領河南固始一帶的起義隊伍數萬人定居福建,必然把中原的文化、風俗和“鄉音”傳到福建。
四、祖根在河南固始:
河南固始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是蓼、蔣、黃三國地,後被楚國所滅,改稱寢邱。楚莊王以其地封楚相孫叔敖子僑。吳王夫差曾經攻佔此地,近年發掘的固始侯古堆大墓就是吳王夫差夫人墓。秦、楚寢邱大戰也發生在這裡。東漢劉秀建武二年(西元26年),封李通為固始侯。固始這個縣名已沿用了一千九百多年。今天的固始縣已經是一百多萬人口的大縣,而歷史上的固始縣地域比現在還大(還包括今淮濱、商城的一部分)。
固始縣僻處豫東南,當地方言中保留著許多中原古音,而這些古音也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方言中找到了歷史的痕跡。這裡只舉出幾個特殊讀音的字為例,略見一斑:硬硬(yìng)固始讀成èng唱,“牛”(niú)固始讀成óu,“丸”(wán)固始讀成yuan,“六”(liù)固始讀成lù,“白”(bái)固始讀成bé,“龍”(1óng)固始讀成liong,“足”(zú)圃始讀成jú,“杏”(xìng)固始讀成hèng,“居”(jū)固始讀成zū,“削”(xuē)固始讀成sūo。
以上保留中古音的固始方言,與福建福州和閩南方言的讀音基本相同。 日常用語中把“起床”說成“爬起來”,把“老頭”說成“老貨”,把“老婆”說成“老馬子”,把“沒有”說成“毛”等,固始和福建竟然完全相同。
再從地名和姓氏上對照,固始有「洛陽橋」,閩南也有「洛陽橋」。 淮濱“烏龍集”原屬固始,福州有“烏龍江”,-兩地都有“鳥龍廟”。 福建同安縣有一個地方叫「楊宅」,據當地陳姓老人說,他們都是河南固始楊集遷來的。 福建和臺灣的姓氏「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河南固始的陳、林、黃、鄭等也是大姓人家。 如果進一步考察兩地的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風俗習慣,還可以找到許多共同之處。 例如,固始一帶的糍粑、掛麵、魚丸等是著名的土特產。 這些土特產也隨著歷史的變遷傳到了福建。 糍粑變成了白棵,掛麵變成線面,魚丸裡加進肉餡,演變成福建和臺灣民間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數千年民族融合的歷史中,要想尋找一個家族純正的根,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考察我國近五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得出臺灣同胞來自閩南嶺東的結論,已經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如果進一步考察唐朝以來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從中找出一些線索,來論證臺灣和福建的祖根在河南固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的調查研究工作剛剛開始。 我們希望河南、福建和臺灣三省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夠聯合起來,從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方言學和民俗學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綜合調查研究。 這也算我們對臺灣同胞尋根念祖的一種回應。
*作者簡介
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
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 (作者說明,年老兼電腦盲,每篇文章都是用手機寫發給工作室上公眾號,太短請讀者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