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蔣介石日記研究者、歷史學家潘邦正博士日前應香江講座的邀請,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從日記探尋蔣先生重要的家事與國事——蔣介石不為人知的秘辛》講座。
潘邦正是最早被授權閱讀蔣介石日記的三個人之一,除他之外,其餘兩位皆是蔣家和宋家的代表,分別是蔣方智怡和宋曹琍璇。
潘邦正說,依照蔣中正遺言,日記開放時間是其逝世50年後,也就是2025年,但是由於日記保存者日漸年邁,希望有生之年完成先人遺願,同時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允諾提供安全及專業的修復及管理作業,蔣中正日記遂於2008年10月完成全部開放工作。
潘邦正介紹,蔣中正日記起止時間是1915年到1972年。1972年7月21日是蔣公撰寫日記的最後一日,隨後因為身體原因,握筆時手抖,無法再撰寫日記。
蔣中正日記敘的內容廣泛,從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中央大學廁所太臟到軍事、外交、政治等國家大事,幾乎無所不包。
潘邦正說,從蔣公日記中可以看出,蔣先生和蔣夫人感情很好,恩愛非常,蔣公曾於民國23年在日記中立下遺囑,“餘死後不願國葬,而願與愛妻美齡同葬於紫金山煙霞洞之西山腹…凡認餘為父者,只能認餘愛妻美齡為母。”在1927年12月1日,蔣宋結婚時,他寫道:“見吾愛姍姍而出如雲飄霞落,平生未有之愛情於此一時間並現,不知餘身置何處。”
蔣公日記中還經常可見他與小孩子相處的記錄。“在鄉間只有與兒童盤桓,反比在都市應酬有興十倍。”“今天與武勇熊虎遊戲。”
據潘邦正考證,經常在蔣公身邊的小孩子一共有13人,分別是蔣家、宋家、孔家及幕僚的孩子。
據日記記載,在西安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曾有三次察覺,但是都沒有行動。前兩次蔣介石覺察到楊虎城及附近侍衛有異常舉動,但是皆未在意,第三次他本打算招侍衛長交代加強警衛事宜,但是因為蔣介石自己起居規律,就寢時間已到,就未召見。
潘邦正笑稱,因為蔣介石起居規律,造成了西安事變,影響了自己和國家的命運。
潘邦正認為,蔣公的名字中文要用“蔣中正”,英文要用“蔣介石”。而孫中山的名字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誤會。孫先生自己寫的名字是“孫文”,英文是“孫逸仙”,“中山”是他逃亡日本時所使用的化名姓“中山”。
現存放於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中正日記有五大版本,分別是原本、手抄本、摘記抄本、微膠本、複印本。讀者可以到胡佛研究所申請調閱,但是每次只能調閱某一個月的日記來閱讀。潘邦正說,蔣公的日記全部用毛筆書寫,塗改的地方多,閱讀起來困難很大,需要查閱很多相關史料才能讀懂。
2008年5月,馬政府上台執政,兩岸通過海協會和海基會重啟談判機制,潘邦正說,蔣中正日記研究隨後成為兩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顯學。
資料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