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禍臨頭了?

  據觀察者援引《南華早報》報導,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她聲稱,“我仍然相信,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期間,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定義為“產能過剩”,認為這對美國構成“威脅”。本文認為,這並非西方首次渲染中國的“經濟戰”,類似的認知戰旨在抹黑中國的經濟崛起。面對西方的指責,中國官方予以有力回應,但政策研究和學界的反應顯得軟弱無力。歷史表明,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宣導自由貿易,而後發國家則傾向於貿易保護主義。如今,中國憑藉製造業優勢引領全球化,自然會受到美國等國的遏制。

  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強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斷產能是否過剩,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來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背經濟規律,不利於本國產業,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毛甯指出,中方認為各方都應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妥善處理經貿合作中的矛盾分歧,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的穩定。

  中方多次強調,對產能問題,應秉持市場經濟原則看待,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當中加以分析。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的優質產能,將對全球綠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是偽命題,以“產能過剩”為由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會破壞產供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

  值得瞭解的是據財政部消息,日前,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美國華盛頓出席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會議期間,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共同主持召開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四次會議。雙方圍繞落實牽頭人重要共識,就全球及中美宏觀經濟形勢和平衡增長、下步溝通安排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務實、建設性的溝通。中方就美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了關切,並就產能問題作出進一步回應。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交流。

  此次會議,雙方以深化合作為主題,圍繞全球及中美宏觀經濟形勢、平衡增長策略以及未來的交流機制等議題展開了坦誠而深入的探討。中方對美國近期採取的經貿限制措施表示關切,同時就產能合作等問題作出積極回應。雙方一致同意,將繼續保持密切溝通,共同推動中美經濟關係向前發展。會議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親切會見了中方代表團,雙方就未來合作方向進行了深入交流。此次會議的圓滿舉行,不僅彰顯了中美兩國在經濟領域的緊密合作,也為雙方未來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美國新一輪的大選活動即將開始,各位候選人都在積極運作拉動選票,拜登自然也不例外,此前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演講中,為獲取更多的選票,拜登亮出一道殺手鐧。眾所周知賓夕法尼亞州是美國的鋼鐵產量大州,所以為了有效保護美國境內鋼鐵產業的經濟效益,拜登作出承諾將會再度提高對華的鋼鋁關稅,由7.5%提升到25%,暴漲三倍之多。美國之所以如此懼怕我國的鋼鐵產業出口,是因為在全球範圍內,我國的鋼鐵生產技術是斷檔一般的存在,領先其他國家一大截,這也讓美國政府感到恐懼。

  中美貿易戰落幕之後,彼此的關稅穩定了很長時間,人們都快忘記當初“你來我往”的關稅爭端。但在近日,美國政府以“中國扶持鋼鐵產業”為由,向全世界媒體宣佈:美國將會採取一系列措施,制裁中國的鋼鐵產業,比如將鋼鋁產業的301關稅提升3倍!所謂的301關稅,是美國對於“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懲罰措施。美國加征301關稅,言外之意就是中國過度扶持鋼鐵產業,對美國本土的煉鐵、造船行業造成了不利影響。

  對此中國商務部在近日發佈了公告,決定對來自美國的丙酸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美國丙酸想要繼續向中國出口,就必須按照43.5%的比例支付保證金,這樣的做法不言而喻會導致美國丙酸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中國的反制措施向美國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行動都將會遭到反擊,然而最近拜登為了選票都有些瘋魔了,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問中國的背景下,美政府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表現過於抵觸。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發佈了今年2月份的資本流動報告,由於資料公佈的延遲,我們目前只能掌握到2月份的情況。根據這份報告,中國再次減持了22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已經是連續兩個月下滑的趨勢。目前,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為7750億美元,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海外持有者。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減持美債的舉動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中國 2 月減持 227 億美元美國國債至 7750 美元,這一連續減持的行為意味著中國對美國財政的長期發展持謹慎態度。這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中國的連續減持舉動則向市場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即對美國財政狀況的擔憂。這一舉動也提醒了其他國家關注美國債務問題的嚴重性。全球經濟是相互關聯的,如果美國債務危機爆發,可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瞭解的是美國人是這樣認為的,前些日子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就刊登了題為《美國最大的敵人不是中國或俄羅斯,而是它35萬億美元的債務》的文章,在文章之中研究人員認為美國未來最大的敵人就是它正在增長而絕不見底的債務。前幾年美國處於接近零利率時代,那麼它的國債可能也就2%、3%,對美國政府來講還得起,現在美國的基準利率都超過5%了,相關學者預測說美國政府每一年光還國債的利息要拿出超過1萬億美元,這比美國的軍費還要高。如果美國的高通脹和高利率這股高血壓壓不下去的話,那麼美國的國債將會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且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也在急劇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