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選舉
不是有選舉就可以稱為民主,重點是這樣的選舉制度是否能讓我們選出真正適任的賢能人士?多年來台灣不僅無法選出真正適任的賢能人士,反而是貪污及浪費的重要源頭。沒有一種政治體制或一項政策是完美的,但是缺乏多數民意的參與和支持,最後將會造成民怨,民心思變和抱怨也會跟隨而來,期待大家共同集思廣益。
政黨政治讓少數政客為了自身的利益,掌控媒體,偽善包裝,操弄民粹,讓不少無法深思,缺乏判斷能力的民眾,陷入了可怕的團體迷失及集體錯覺之中而不自知,結果是選不出真正的賢能之士。政策的制定及執行,任由政客們予取予求,訂定的法規政策漏洞百出,造成金權掛勾、黑金政治、司法亂象、貪汙浪費,一步一步吞噬了人民努力的成果,民怨四起卻仍舊我行我素,越演越烈,人民也莫可奈何。這就是幾百年的國外民主及30多年的台灣民主的成果。
台灣近30年來的國政表現每況愈下,要國家能夠長遠穩定的持續發展,人民能安居樂業,想靠政黨治國不只無法解決問題,他們絕大部份人更是問題的製造者,與其期待從一堆爛蘋果中找出賢能之士,不如人民自己來,至少也要有完整的監督機制。
社會上多的是理性賢能的各領域專家,也有眾多中低層優秀的軍公教人員,相信很多人如果不是既得利益者,經過公開深入討論溝通後會變得更理性。
坐而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批評可以讓我們發現真相及問題的癥結點,但是單靠重複且分散的口水批評並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幾日之後又是船過水無痕。政客無視人民的存在,就是因為他們深知人民永遠是一盤散沙,體制法規任由他們制定修改,不會有方法可以有效監督他們,他們單靠分化不用政績就可以長期得利,只是執政或在野,獲利多或少的差別而已。
唯有起而行才能逐步解決問題。對國、民兩黨及其他任何政黨早已經沒有任何期待,建議放棄政黨政治,期待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能夠引領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直接引導人民深入探討公共政策,以改善公共政策真正解決問題為首要目標,這是一個長期艱鉅的工作,至少可以間接給執政當局一定的壓力。
無限的遐想—選賢與能
選舉的目的就是選賢與能。選民要認真分辨候選人的品德、操守、人格特質、及執政用人能力。個人認為賢比能更重要,包括私德、公德及候選人和選舉人都該具備的現代社會道德思辯能力(註1)。所謂道德思辯能力,是指對於社會議題具有敏銳感知與思考判斷,進而與他人溝通的論辯以及做決定的統整能力。
目前的選舉制度實非國家及人民之福。這樣重要的國家領導人選舉,花了這麼多的資源及時間,全程卻只靠「會選舉」,用簡單的「主張」及惡劣的「選舉語言」操弄選舉,用「政策」騙票,靠虛浮的「候選人的魅力」假象騙選票,黨派之間扒糞式的相互攻擊,靠「汙名化」解構對手的形象,靠「選舉造勢」糊弄人民的焦點,完全模糊也背離選舉的目的。
台灣30幾年的民主選舉,結果選出李登輝侵占、貪污、洗錢,陳水扁貪污、洗錢,蔡英文團隊特別預算的金權、黑金掛勾、貪污、浪費,合計24年,以後會更好或更壞?這樣的選舉制度卻被認為是真民主,從來不被認真的討論,真是可悲!醒醒吧!小老百姓們。
選後隔天早上路過公園,無意間聽到一位阿嬤跟阿公說:「按呢欺負散赤人(貧窮人)不好啦!是安娜礦工就袂使選總統?」,我們不能剝奪任何人的選舉權利,但可以盡可能的溝通及改善選舉制度。
建議長期的方向以廢除當前的政黨政治,實行直接民主為目標,至少在憲政改革時也要列為選項之一。由全民或多數人(十萬?百萬?自由登記?)共同制定政策、立法並監督,徵選專業團隊,賦予適當的權力負責執行,這樣除了可以提升政策品質及穩定性,同時可以降低權力集中的風險,把處理公共事務的重心從選舉轉移到制度的建立及改善。
爭取直接民權的長期目標緩不濟急,短期建議修改目前選舉制度,讓民意代表可以真正代表民意,不受政黨操控為目標。個人建議:
1、增加民意代表人數,避免少數決策及監督可能造成的風險。
2、降低選舉門檻或不設限,讓有心為民服務的人有參與公職的意願及機會,擴大選才範圍,廢棄政黨票避免政黨操控。
3、完全公費競選,取消政黨及候選人的選舉補助款。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政治獻金,降低金權政治及黑金政治的弊病。
4、廢除單一選區制,不論全國性或地方選舉一律不分區,符合行使職權的區域範圍。例如立法委員和總統以全國為單一選區,縣市議員和縣市首長都以個別行政區為單一選區。
5、只能使用文字模式在公設選舉專用的網站及廣播電視頻道發表政見,不可以有其他任何形式的競選助選活動及廣告。白紙黑字見真章,排除選舉技巧的因素,我們要的是有整合管理及監督能力且言行一致的人,不需要能言善辯。
6、選後政策執行及投票發言需與政見一致,否則解任,達到選賢與能的目標,降低政策的不可預測性。
7、競選期與任期等長,讓選民可以更認識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及基本主張,避免被競選包裝及造神策略所蒙蔽。
8、完全公開相關職權的資訊給參選人,達到公平競爭的原則。
如果能夠讓人民修改職權行使法及議場議事規則,人民可以監督民意代表,監督制衡可以更完備。期待大家一起深入討論。
(註1)原文出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亮點網。本名詞引用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李琪明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的報導文章「年輕世代道德思辯能力的跨國比較」。研究團隊是由臺灣師大李琪明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專案,邀約臺中教大陳延興教授,以及美國及英國學者組成的跨國團隊。
https://rh.acad.ntnu.edu.tw/tw/article/content/136
全民共同深入探討公共事務
一般新聞或政論節目、社群網站或部落格都不適合用來作為集思廣益的用途。因為它沒有資料庫的觀念,不容易用來分類整理提出各類構思內容。不容易管理發言內容,現今網路到處充滿人身攻擊、謾罵、詆譭、影射歧視或違反法律規定的言論,讓很多人望而却步,加上時間的限制,媒體的商業考量,很難讓問題持續深入討論。沒有投票的功能,無法顯現最終的討論結果,討論最後會無疾而終,徒然浪費許多時間。更可怕的是很多民主國家的許多媒體都具有意識形態也被政治人物利用,失去媒體中立客觀的功能,自媒體也一樣。
建議政府將各項法規、預算或政策的訂定、修訂相關的資訊完全公開,人民可以在一個公開專用的平台上集思廣益,用文字或語音的方式,由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引領全民全年無休,持續深入的討論,多元思考論辯,來回修正,可以避免少數決策可能造成的不周延和偏頗,也可以避免貪污及浪費,會是比較有效避免許多公共政策不夠周延所造成的問題。現今政黨政治的國會或地方議會幾乎都失去監督的功能,反而是製造問題的場域。
一、利用網路做為集思廣益的平台,但是要避開現今網路的亂象。
1.一般影音或平面媒體受到時間及版面的限制,基於商業的考量,只能短線炒作,無法持續深入探討各項公共議題,讓問題更周延。
2.影音媒體快速、簡化、包裝及表演式的呈現方式,容易擾亂大眾的思維,模糊問題的焦點。
3.正反雙方的平衡報導模式,看似公平,若未經查證或深入討論,有時會過度放大某一方的意見,選舉期間更容易成為政客利用的工具。
4.現今的網路社群毫無規範的言論空間,加上政治意識形態長期影響台灣社會,經常會有人身攻擊、謾罵、詆譭、歧視或違反法律規定的言論,造成許多亂象,很難有理性討論的空間,間接讓很多人失去參與討論的意願,因此難以得到較真實的民意。
以專用的網路平台,適度的規範,可以在深入對話、討論和取得共識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彌補上述各項缺失,如果有傳統影音及平面媒體輔助,就能得到更真實更廣泛的民意。
二、由各領域多數專家引導民眾,共同腦力激盪。
1.公共事務非常繁複也很難得到完全的共識,由專業人士或團隊管理,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摸索,但是專家並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偶而會有思慮不周的情況發生。
2.每位專家的成長、個性、教育、職業、政治、宗教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加上在知識或經驗的累積過程中也會有個人的執著、偏好與盲點,因此在政策的制訂及執行,就有可能產生偏差或有本位的傾向。
3.政府體制制度及法規不完備,決策由上而下經常偏離多數民意。如果執政者有其政治考量,或利益糾葛,專業就可能被利用或被弱化甚至棄於一旁,因此誤導民眾。
少數菁英統治很難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任何公共政策或法律的制訂與增修,直接或間接都會跟全民有關,少數人參與的公聽會、委員會、國是會議‥‥,都可能偏聽,尤其是政治力伸入時更難避免。公共資訊不應該只讓少數人獨享,想要圓滿解決各種公共事務,先建立一個俱備完整功能且完全公開的專業集思廣益平台,不要有任何政治色彩,最好是由政府開設後完全交由人民自行管理,或是民間自行設立。
任何公共議題都可以同時公開在網路平台上,任何團體或個人都可以直接在平台提出完整的意見,以文字圖片模式公開集中深入探討。「白紙黑字」會讓思維更完整更理性,也容易比較,可以避免口水的攪亂,走向民粹。可以讓更多人一起腦力激盪、溝通、整合及選擇,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時間視議題的性質而定,盡可能寬鬆。不要存有政治最大媒體最好的心態,摒除政治色彩,問題將會越辯越明。同時搭配影音及平面媒體,讓資訊可以更廣泛傳達到每一個人的手中。長期而言,這樣比起只說不做,或草率推出引起反彈或產生負面的影響,或訴之媒體變成民粹,會更有效率。公開透明可以避免密室決策或政黨及利益團體的把持。
基本運作模式可以先由單一或多組專家或事務官員,針對各級政府提出的決策或法規訂定、修訂規劃,提出質疑或提出相對的規劃,同時開放資訊讓更多外部專家及民眾加入討論,一起腦力激盪,共同除蟲(Debug)找出問題,達到廣泛參與及整合的目標,專業加上民意,一個諸葛亮加上三個臭皮匠,持續且深入的集思廣益,可以避免少數決策的缺失,兼顧專業、效率及公平正義。無論公私部門我們都有很多專家。
請大家共同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