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心同行.融在第一家園

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

  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80%以上的臺灣同胞祖籍地在福建,彼此根同源、文同宗、心相系、情相融。 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福建具備著獨特的優勢與作用。

  近年來,福建根據黨中央的部署,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建設兩岸往來最便捷、合作最緊密、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交流最活躍、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園。

  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提出了進一步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重大舉措。 這有利於充分發揮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域中的獨特作用,有利於幫助臺胞台企獲得更多發展機遇、更廣發展空間,更好參與大陸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可謂“含金量”“含情量”十足。

  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 對於福建來說,《意見》的出臺既是重大歷史使命,也是重大政治責任,必須強化責任擔當、勇於先行先試。

  自9月份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委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從便利臺胞往來和生活、深化閩台經貿合作、鼓勵臺胞就業創業、推進涉台法治建設四方面,發佈首批15條政策措施,在各領域持續做好“通”“惠”“情”文章,促進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走深走實。
一幅兩岸同胞攜手並進、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應通盡通 以「通」促融

  碧波蕩漾、水清岸綠。 12月7日,中國籍船舶「安麒6號」緩緩停靠福州港琅岐對台客運碼頭。 剛通過邊檢通道的臺胞林女士接過福州邊檢站民警送上的紀念品,開心道:「能夠成為福馬航線的第100萬名出入境人員,很有意義! ”

  為更加便利臺胞往來,明年1月1日起,往返兩岸同胞在福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設於琅岐、黃岐口岸的採集點進行快捷通關備案,即可實現“福州備案、全國快捷通關”。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福建的對台先行先試作出明確指示。

能通先通,能融盡融。

  基礎設施聯通率先起步。 近年來,福建率先實現與臺灣地區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蓋,常態化開通17條海空航線,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滾航線、空中直航航線組成的兩岸最便捷最經濟的海空立體通道,臺胞入閩超過1400萬人次,兩岸“生活圈”進一步拉近。

  今年以來,福建又推動廈門至金門、泉州至金門、福州馬尾至馬祖、連江黃岐至馬祖四條“小三通”客運航線複航。1—10月,“小三通”往返船舶4062航次,載客超57.4萬人次。

  “淺淺海灣深深思念/多少親人翹首期盼……夢中的澎湖島/美麗的日月潭/我要坐上高鐵去看看。”11月10日,“台海通道研討25周年”紀念活動在廈門舉行。現場,《坐上高鐵去臺灣》這首歌唱出了兩岸同胞的多年期盼。

  1998年11月,海峽兩岸專家學者會聚廈門,舉辦首屆“台灣海峽隧道工程論證學術研討會”,攜手規劃從福建直通臺灣本島的台海通道路線,選定了路線距離最短、工程費用低、沿線水淺地質好、有利於人工島建設的“福州平潭—新竹”北線規劃方案。

  “借助台海通道,今後金門人能夠便捷地前往廈門等地就醫、就學。 台灣年輕人也可以多到大陸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實的大陸。 “金門姑娘盧莉莉說。“台海通道”是“小四通”專案提速、造福臺灣民眾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通水方面,福建向金門供水5周年已累計供水3000多萬噸,完成向馬祖管道供水福州陸上側工程; 通電方面,向金門、馬祖通電專案福建側換流站已核准; 通氣方面,福建已基本具備LNG罐箱供氣條件; 通橋方面,廈金大橋廈門側項目廈門第三東通道已開工建設。

  在閩台合作中,農業是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 近年來,福建農業利用台資數量和規模始終保持大陸首位,擁有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數量居全國之冠,連續6年在大陸台創園發展建設協力廠商評價中包攬前六名。

  去年10月24日,以“深化兩岸農業交流,攜手共創美麗鄉村”為主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在漳平市舉行,吸引近500名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參加活動。

  “《意見》提出,鼓勵臺灣農漁民參與福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參與鄉村振興。 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 “臺灣高雄市農會理事長蕭漢俊表示,臺灣的土地少、市場有限,《意見》給臺灣農漁民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飽含深情厚誼。

  擰緊“合作鏈”,閩台經貿合作暢通穩中有進。 今年1—10月,全省新設台資企業同比增長23.8%; 實際利用台資(含經第三地轉投),同比增長163.4%。

  標準通兩岸,攜手共發展。 今年,我省又推出第二批兩岸標準共通試點13項,發佈兩岸共通標準76項,啟動《福建省促進兩岸行業標準共通條例》立法工作,閩台標準共通正不斷造福兩岸業者。

  同心奮進,邁步向前。 以《意見》出臺為契機,福建必將以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新四通”為前進方向,繼續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舉措,努力建設“往來最便捷、合作最緊密”的第一家園。

便利臺胞 以「惠」促融

  一趟不用跑! 10月23日14時30分,平潭台資企業“全程網辦”系統收到第一份通過線上提交的台資企業註冊登記申請。 經過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在線核驗後,平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臺胞註冊企業業務“全程網辦”。

  “'全程網辦'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到現場,異地台籍股東也能通過手機電子簽名、身份核驗順利辦理企業註冊,新的營業執照還能直接郵寄給我們,超贊!” 臺胞俞女士感歎道。

  近年來,福建不斷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各地各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念好「惠」字經,加快建設政策最開放、服務最貼心的第一家園。

  福州為鼓勵台青來榕發展,去年在晉安區岳峰鎮桂溪社區面向臺胞推出公租房,截至目前已受理4批次申請,共有241戶360多名臺胞陸續入住。

  “住在這裡倍感溫馨,臺胞們住在一起,可以串門交流,生活工作上遇到困難可以互相交流學習。” 李京機是第一批入住公寓的臺胞,2019年8月,他通過公開招聘考試,成為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臺胞台企服務專窗的一名專職辦事員。 “生活在這裡,讓我節省了不少成本,生活工作沒有後顧之憂。”廈門堅持以深化城鄉融合為根本,探索形成兩岸同胞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廈門經驗”,讓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在規劃調研時,我們深入瞭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傳統習俗及文化歷史,漸漸地大家都融入這片土地,找到了‘家’的感覺。”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是大陸第一家由臺灣青年組成的非公募慈善機構,主要為兩岸城市更新、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提供服務。自2019年加入基金會以來,王嘉麟以臺灣社區營造師的身份,參與了廈門海滄區多個社區的營造與治理。

  從安居到樂業,從追夢到圓夢,如今越來越多臺胞像李京機、王嘉麟一樣被福建不斷釋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正以“新居民”身份,融入“新家園”。一批臺灣鄉建鄉創人才參與福建400多個村莊的項目建設;率先開展依據臺灣“分科檢測”成績招收台生試點,今年對台招生人數創歷史新高;一大批台青在福建擔任教師、醫生、科技特派員、社區營造師,有的還獲評“非遺傳承人”“勞模”“三八紅旗手”……

  繼往開來,承前啟後。《意見》出臺後,各地各部門也在積極作為,從自身職能出發探索融合發展之路。

  國家開發銀行制定了“實施意見”,進一步聚焦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閩台產業共通、促進經貿合作暢通、促進福建全域融通等重點領域,為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提供金融支撐。

  省商務廳、省委網信辦、省廣電局等聯合舉辦的“電商主播大賽”,通過開設兩岸賽區,搭建常態化交流管道,探索“一賽兩地、賽培一體”的模式,為從事電商直播行業的島內業者搭建築夢舞臺,為來閩參賽的臺灣青年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幫扶臺灣企業開展“直播帶貨”業務。

  甯德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台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應用的通知》,以《台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為載體,推進其在各領域應用。

  廈門發佈了2023年第一批廈門老字型大小擬認定名單的公示,首次將在廈台資企業納入“廈門老字型大小”。

  “這幾年,從臺胞享受醫保、購房、子女入學等同等待遇,到許可台企同等參與新基建、支持台企開拓內需市場,各種惠台政策措施愈加具體、細膩,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我們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說。

親望親好 以“情”促融

  初冬時節,臺灣“霧峰林家”後裔參訪團一行35人,先後到我省漳州、廈門、福州和泉州等地參訪,探尋祖輩生活的足跡,並回鄉尋根謁祖。

  “‘遷台記憶’不能忘,它是證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一脈相承的史實資料,一定要守護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知道,他們的根在哪裡。”回鄉謁祖期間,臺灣霧峰林氏宗親向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宗親捐贈了家族遷台史料,為埔坪村正在建設中的“遷台記憶館”提供珍貴的館藏資料。

  一封封“台批”,一件件塵封的信物,一次次田野調查……講述了兩岸親人離散、家書跨海峽的鄉愁故事。為守護好一份份珍貴的記憶,福建已將開展“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列入“十四五”規劃,向海內外公開徵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也在島內啟動了“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畫,引發了島內民眾的熱烈參與。

  海峽論壇是深受兩岸民眾認可的“百姓論壇”,是兩岸參與機構最多、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累計吸引34萬人次線下參與。

  今年是海峽論壇舉辦的第十五年,約有7500名臺胞線下參會,其中島內來閩臺胞約5300名。這充分體現了廣大臺胞對加快恢復擴大兩岸交流的強烈願望。

  根同源,文同宗。在兩岸交流往來的時代大潮中,福建始終發揮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四大紐帶”優勢,常態化舉辦民間信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宗親聯誼等活動,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

  尤其是,今年以來,閩台之間各種涉台活動輪番上演,兩岸同胞心貼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實施“重啟交流福建先行”行動,1—11月,累計舉辦各類民間交流活動超260項,組織島內臺胞2.5萬多人次來閩參加線下活動。

  舉辦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吸引台青近3000人,覆蓋臺灣22個縣市,參會規模創新高,進一步擦亮兩岸青年交流“金字招牌”。

  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第十七屆金門書展(台、澎、金、馬)巡迴展等入島舉辦,我省非遺文化入島參加海峽兩岸臺北夏季旅展;海澄城隍金身入島巡安,實現疫情以來大陸神像金身入島“零的突破”;體育部門率團赴金門參加第十一屆廈金海峽橫渡活動,成為疫情以來大陸首次大型跨省組團赴台交流。
  這朵朵浪花,情誼深長,連起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融合發展,紐帶在“情”。 一個“情”字,讓兩岸同胞心與心貼得更緊,共建兩岸交流最活躍、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園。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偉大征途上,兩岸民眾的心會越走越近,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