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退休的時候,別忘了你還有三十年的日子要過。」 這是十幾年前看到美國時代雜誌的一個大標題,那時的內心是頗激盪的。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跟著延長,過去在上,「發展心理學」 這門課時,幾乎把大部分的重點放在幼兒及青少年的發展,但如今活躍老人(Aging)已成為這世紀的重點領域。
台灣在1993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步入了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位國人同胞,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
聚焦高雄,人口老化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根據民政局統計,今年五月高雄市高齡人口比例已達17.9%,距離「超高齡社會」僅剩2.1%。其中,數個行政區早進入了高齡社會的門檻,除了舊縣區的田寮、美濃、旗山、內門、杉林、六龜、甲仙,不少舊市區的區域,如鹽埕、前金、苓雅、新興等也名列其中,顯示人口老化問題在高雄,已不再分鄉村都市,城市的帶領者應該要有足夠的遠見和智慧,來進行通盤規劃。
目前各縣市政府(當然包括高雄)都重視托老問題,配合中央的長照2.0政策,建立日照中心,協助長輩在地養老,也因為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加緊興建住宿型的長照中心,同時也與民間單位共同發展長照產業化,但大家同一面對的是照顧服務員的人力不足問題。即使教育部強力試辦照顧服務科,但招生及未來真正投入長照領域的年輕學子非常少,顯然在他們的職涯發展及工作認同上仍有一段差距,即使已是在第一線工作的照服員,離職率也相對的高,這些都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要齊心來面對的。
大家都會老,但如何老的有尊嚴,像是 「不老社區 」的建立,老後的經濟狀況是許多長輩的煩惱,在如今扶養比逐漸增高,也成為年輕人沈重的壓力。因此,如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計畫,讓長者能夠透過自身的專業與經驗,一方面服務社區、貢獻自我、實現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高齡長者得以財務自主,達到高齡價值再造,讓高雄成為台灣「不老社區」的模範城市。
此外,為長者規劃 適老住宅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適老住宅不是只是在每個社會住宅中建立「托老社福機構」。而是真切的理解高齡長者生活上的需求,從建築概念、裝潢設計、空間營造等多面向的來思考。除了因應老化的多種歷程與樣態,配置全齡適用設備;部分家用設備的智慧化,以強化長者的自立能力。讓真正的高齡宅、適老住宅能夠多方面的普及到高雄的每個角落。
打造一個友善、適宜的高齡城市,是我對高雄的城市願景之一。讓居住在城市內的長者朋友活得「越老越年輕」,是我向各位市民朋友所許下的承諾。後續,我將會提出更具體的政策規劃,邀集各位高雄鄉親與我一同實踐。
#高雄好居
#青銀好居
(照片攝於疫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