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繼承了兩蔣政權的套路

  很多人常說時代變了,並對於自己的跟不上時代而深感落寞。事實上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與時俱進的觀察力是在任何時代生存該具備的敏銳度,但至於是否要搭配與時俱進的做法,則不一定必須如此。

  從1990年起,不到30年的時間,台灣政治局勢從原本的國民黨絕對執政優勢,變成今天民進黨絕對執政的優勢,相信很多人對於這樣的變化定然感到驚訝,並且想要探索其中關鍵所在。

  直接說重點,其實有些事情是民進黨繼承了兩蔣政權的套路,而台灣大部份的人還在這套路邏輯裡面,這就是沒有變的地方。國民黨扔了他或者是無視他,民進黨撿起了他,從此之後國民黨從主場變成客場,加上路線的混沌,終成敗局。

套路一:台灣人的恐共性

  在兩位蔣總統在的時候,反共教育伴隨著恐共教育影響台灣數代的人。小學課本裡面的「共匪」有些還有獠牙,有國民黨政權所說有關於共產黨的故事,諸如吃樹皮、吃觀音土之類的,不關是真是假,都一定程度地讓台灣人對於「共產黨的統治」感到恐懼。

  在1990年代以後,兩岸開始往來,國民黨部份高層見到與中國往來有商業利益可圖,部份高層則原本來自於中國,所謂的國共恩仇也不比離鄉歸情,以上兩者的「恐共病」基本上已經痊癒,更隨著中國實力的提升,轉而變成「親共」、「媚共」、「認同中共」、「可接受中共」等不同症狀。

  至於多數仍受過去兩蔣教育思想影響絕大多數的「恐共」百姓,本質上就會把「恐共」基因傳承給他的家庭與晚輩。百姓擁有選票,而在國民黨內希望透過選舉上位的政治人物,或者避談兩岸問題,或者只能順著有「恐共」病的選票持有者靠攏。在地方層級的基層選舉,可以忽悠、不理會這個話題,但在中央級的選舉,國民黨的候選人則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而民進黨則完全繼承了兩蔣時期對付百姓的武器----「恐共症」導向的宣傳。實話說,每次我教學教到這段的時候,我都在想,民進黨最討厭兩蔣,可是又能完全繼承反共的衣缽,實在是非常神奇。

套路二:台灣人的優越性與被超越反差

  在2008年以前,台灣在經濟與文化傳播等實力是優於中國,但在2008年之後被明顯地迅速反超。即使中國的國民平均所得等數據還是劣於台灣,但中國能夠花得起錢大把大把買東西的人愈來愈多,城市愈來愈發達也是事實,科技等各方面也有超過於台灣的突破。雖然台灣並非完全居於劣勢,但是優勢的項目愈來愈少。

  這讓很多在1990年代在大陸能夠高人一等的台灣人是難以接受的,這樣的反差連帶使得自尊心也跟著受損,至今仍然有很多台灣人是不願意面對中國在若干部份優於台灣的事實,因此而有「反中」、「仇中」的思維,剛好與過去台灣人習慣的「反共」合流,也成為民進黨取得選票的介入點。

套路三:台灣人的自卑與光榮感需求

  陳時中曾經說過「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台灣要走在世界最前面」等話,還有民進黨各層級的領導人所說的「XX國家隊」、「台灣NO.1」等這些大內宣,其實並不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產物。這種東西兩蔣政權在的時候就有。

1960年代的紅葉少棒隊的勝利,以及很多世界級少棒賽的冠軍等等,也被當時兩蔣政權塑造為「台灣之光」,以塑造當時台灣人的「民族光榮感」與鼓舞台灣民心。1970年代以後,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因為中國的因素而被排擠,因此這方面的塑造是更有其必要,也只有充分地塑造光榮感,才能抵擋被日益強大的中國給吸收過去。

套路四:對於中國的負面宣傳

  兩蔣時期的媒體對中國的狀況與中國共產黨必須要負面宣傳,這很容易理解,但無獨有偶的是,民進黨價值下的媒體也走的是相同的路線。在媒體刻意取材的影響下,當然台灣民眾對於中國的惡感只會提升,斷沒有和解或認同的可能。

  這套路,也是民進黨無意間師承兩蔣政權的地方。

  其實套路好不好、精不精、新不新不是重點,套路的重點精隨是能配合心理跟習慣。民進黨可以說是完全繼承了兩蔣對台宣傳與塑造,而國民黨路線陣法大亂,則是在1990年代以後就已經深埋下來的。李登輝是個原因,但並不是李登輝憑空造成,李登輝是個催化者,而他催化的東西,至今仍影響著國民黨。而民進黨早已拿著繼承至兩蔣的恐共劍、反共劍,大殺四方。

  民進黨跟兩蔣,都一樣反共,但民進黨整天要給兩蔣轉型正義。抓重點的能力與武器的取捨,民進黨比國民黨厲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