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喝茶的圈子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吸引力法則”。通俗地說,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與什麼人為友,也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一個人的朋友圈,決定了他的特質,反過來也是,一個人的特質,決定了他會有什麼樣的朋友圈。長期喝茶的人,兼具樸素、不爭等品質,也許各自有不同的圈子,但有3個圈子,最好不要深交。

所謂“時尚”的圈子

  任何圈子都有它的特性,而喝茶的人,註定很難混進所謂“時尚”的圈子。以前說到“時尚”,是指時興的風尚,現在味道變了,變成了年輕、潮流、奢侈、名牌的代名詞。新的含義,讓“時尚”變得狹隘,這樣的“時尚”,也是愛茶人所不喜歡、不願意混的。喝茶所追崇的美麗,應該是內心的那份樸素與沉靜,正如法國作家莫魯瓦所說:“最樸素的往往是最華麗的,最簡單的往往最時髦,素裝淡抹常常勝過濃妝豔服。”

  有一位花匠曾告訴林清玄:“幾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顏色豔麗的花越是缺乏芬芳。”由此,林清玄得出一個結論:
“人也是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深以為然,所謂茶香,也是如此。

  茶葉經過複雜的工序後,呈現出來的往往是最真實樸素的味道,比做成奶茶之類,要純粹得多。也許純粹的味道,夠不著所謂“時尚”的標籤,正如喜歡喝茶的人,追求的也不是膚淺的“時尚”一樣。喝茶的人,不混“時尚”的圈子,因為在樸素的茶裡,他們已經品出了人生的真味,清楚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時尚,而是內心的豐滿。

不懂生活的圈子

  司馬遷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與利,能消百般憂愁;名與利,也能帶來萬般苦惱。錢這東西,少了不頂用,多了太疲憊,適當就好。錢可以儲存,而時間不能儲存,你怎麼花時間,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品質。

  一個追名逐利的人,無論賺到再多的錢,都不會懂得什麼是生活,只有那些參悟的人,才明白人生就是一架天平,名利多了,生活就少了。要想懂得生活,就必然要在名利上點到為止,給生活騰點縫隙。喝茶的人注重生活的品質,在乎內心感受,故而,他們往往更不喜歡跟只講名利的圈子混一塊。

  莊子在《逍遙遊》裡寫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人生能賺的錢是無限的,但日常生活所需其實並沒那麼多。

  勞碌之後,給自己騰點茶空間,遠離喧囂,手機調靜音,靜靜煮上一壺茶。有三五佳友的話,更不妨邀約。一起講些與名利不沾邊的廢話,蒔花弄草、養貓逗狗,閑坐個幾小時。這種看似沒有價值的聚會,才是人心接受的滋味。人生在世,錢是要賺的,但生活的滋味不能丟。一個只有名利,沒有人情味的圈子,不值得喝茶人的投入。

談論是非的圈子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世間永遠有那麼一類人,以搬弄是非為趣,傳播流言蜚語,時刻在尋找新鮮的話題,沒有話題會製造話題。與這樣的人聊天,就像面對一隻肥頭綠蒼蠅,在你耳邊嗡嗡直叫,一群搬弄是非者,就是一群的綠蒼蠅。沒有人喜歡跟蒼蠅為伍,喝茶的人也不例外。越喜歡喝茶的人,越喜歡安靜,而談論是非的圈子,與他們天然相反,融不進,也不想融進。喝茶人首先喜歡安靜,其次是有三五知己,再週邊是幾個優秀的圈子。

  幸福茶人認為,品茶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閑”,在繁忙的俗世裡騰出來的片刻金玉時間,這些時間不該放在談論是非的人身上。“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泡一壺茶,關上門,遠離喧囂,遠離那些搬弄是非的人,世間也就跟著清淨了。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與什麼人相處久了,你也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雖然人生難免要跟三教九流各種人接觸,但空餘時間,一定要儘量遠離這三種人。寧可三五,絕不違和;寧可獨處,絕不湊合。有茶陪伴的日子,圈子小點也沒關係,舒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