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的人生是熬出來的

  林語堂說: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好的人生,需要在時間裡“慢煮細熬”。 沒有誰會一路風光無限,也沒有誰會一直失意潦倒。只要“熬得住”,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更新認知,“熬”寬邊界

  《周易》中雲: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認知的不同。 若一直固步自封,剛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若不斷自我反省,修正認知,就會看到更多可能。 突破認知局限,打破思維慣性,是實現個人躍遷和提升自身維度的最好方法。這至少需要我們做到:

  • 在終點思考問題/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克服短視,站在更遠的終點去思考問題,我們作出的決定可能會大不相同。

  • 和不同的人交朋友/作家賈平凹說,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交往一些比你認知層次更高的朋友,是升級認知很好的途徑。

  • 掌握多維度的知識/只有涉歷多學科的知識,博採眾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梯度,更全面地看問題。

  • 主動突破/所有的限制都是自我限制,真正的自由是隨時隨地都擁有說“不”的權利。

  唯有不斷更新自我認知,開拓眼界,才能“熬”寬人生的邊界。

積累經驗,“熬”濃資本

  荷花開滿池塘需要30天,但開滿半池的時間卻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 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荷花想要開滿塘,需要不斷積蓄力量;人想要一鳴驚人,也需要前期的自我沉澱。

  笑到最後的贏家,往往都能熬。 《菜根譚》中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每個人的起點都各不相同,但決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後的積累、沉澱。 起點再高,如果沒有後期的持續積累,最終只會才華盡失,泯然眾人; 起點再低,如果能夠不斷地沉澱自己,一定會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自己。 積累經驗,厚積薄發,才能“熬”濃未來的資本。 

自覺自省,“熬”過難關

  人生,萬事難如意;生活,處處皆辛苦。每個人,可能都會走過一段難熬的日子。 處在低谷時,我們孤單、絕望,希望有一雙手拉我們一把,但大部分時候,免不了失望。而失望的源頭,又是指望。比如,指望別人對你好、指望別人溫暖你、指望別人幫助你......最後你會發現,你很少能夠指望得了別人。

  成熟的人,最應該失去的,是對別人的指望。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警醒。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當你看清了這個事實,你的心就會敞亮很多。

  熬過去!與其總是奢望天降救星,不如學會自救,變得堅強。靠獨處消化煩憂,靠心態穩定狀態,掌控節奏,穩步前行。

不斷嘗試,“熬”出自我

  常聽人抱怨生活無趣,後悔年輕時沒有好好努力,然後繼續一邊悔恨一邊茫然地過餘生。 與其囿於過去的平淡,不如勇敢嘗試,實現人生華麗轉彎。 清華大學校長薛其坤,在總結其個人科研經歷時用了四句話:兩次考研的失敗,七年讀研的坎坷,八年留學的苦樂,十五年創業喜悅。這背後,是屢戰屢敗,然後再屢敗屢戰的嘗試與堅持。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

  每個人心中,總有一件想做卻遲遲未能行動的事情。

  有人說:“算了吧,都一把年紀了,還折騰啥呢。”有人說:“真好啊,這個年紀,我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前者是台下的觀眾,羡慕著舞臺的華麗璀璨;後者是臺上的演員,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不要害怕走錯路,重要的是,敢於邁出第一步,堅持走好每一步。敢於嘗試,不言放棄,才能“熬”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