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樹葉,改變了世界!

  就是這樣小小的葉子,長圓形或橢圓形,顏色是普普通通的綠,實在不算起眼!

  然而這葉子,呼吸過山林間的雲煙氤氳,感受過土壤和手掌的溫度,受過炙烤、嚐過浮沉,也曾漂洋過海經行歷歷萬鄉,也曾街頭巷尾看遍人間煙火,是的,這就是茶!

  幾千年了……,在茫茫的大千世界裡,是中國人選擇了茶,也是茶,選擇了中國人,入喉。

  舉杯,輕呷一口,最先與舌尖相遇的感覺,一定是凝滯的、厚重的,“不苦不澀不為茶”,苦,正是茶的本來面目。

  茶的故事,要從“荼”字說起,一般認為,中唐(約公元8世紀)以前,並沒有“茶”這個字,用來表示“茶”的是“荼”。而“荼”的本義指苦荼,也就是一種苦菜,後來,飲茶日益普及,作為飲用植物的“荼”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由於“荼”是一個多義字,人們擔心同“荼”字的其他含義相混淆,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筆,成為今天常見的“茶”字。

  比起實實在在的文字,更為悠遠而縹緲的神話傳說,更早詮釋了中國人與茶的緣分,“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氏發現了茶,並且將茶作為了解毒的靈藥,甫一登場,這輕飄飄的芽葉背後,就是沉甸甸的生存與死亡。

  從藥用、食用再到飲用,從貢品、祭品再到商品,茶一直在變,人們對待茶的態度也在變,唐人煎茶、宋人點茶、明清泡茶,飲茶的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絲綢之路上駝鈴悠揚,茶馬古道上旅人匆匆,來自東方的神奇樹葉,最終成就了全世界的舉杯共飲,清香從未散去,回首已是千年。


  入味,我們中國人愛茶,也懂茶,在時光里浸透,茶味也是人生況味的匯聚,茶湯清亮,映出無數離合悲歡。

  唐朝,一個由僧人撫養長大的孩子,改變了茶的歷史,他不慕榮華、不愛富貴,偏偏一生嗜茶,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採製、烹飲、器具……,各種茶事他瞭如指掌,正是他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那本書叫《茶經》,他是“茶聖”陸羽。

  茶是生活的情趣,賭書潑茶的佳話流傳至今,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倆,都喜好讀書藏書,李清照記憶力又強,所以每次飯後一起烹茶,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先後,一人問某典故,是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第幾頁第幾行,對方答中先喝,可贏者往往因為太過開心,反而將茶水灑了一身。

  茶也是生活之外的智慧,“喫茶去”是著名的一段禪宗公案,禪茶一味,深意無窮,師問新到:“ 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喫茶去,不曾到也雲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喫茶去。”

  茶可滿足口腹之欲,更滋潤精神,直通神妙,盧仝的《七碗茶歌》,正解得其中真味,“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入心,中國是茶的故鄉,也只有茶最投中國人的脾氣:含蓄而內斂、樸素而溫厚。

  可供飲用的液體千千萬,有的解渴,有的解饞,茶卻是要“品”的,一定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品茶是鑑別茶的味道,更是咂摸世事與人生,茶香繚繞間,幽情遠思,一片神行。

  飲啜之始,嚐到的都是苦,然而緊接著,這種濃郁就從舌面散開,漾成醇和、鮮爽,漸漸瀰漫口腔,及至嚥下,回甘登場。清甜的氣息終於全方位“統領”唇、齒、喉、舌好茶總是先澀後香,人生總是甘苦交疊,最關鍵的是“品”的過程,要一一嚐過、細細體會、慢慢感悟。

  然而,茶又是最包容的它置身事外引人思考,也不聲不響地擁抱一切;它可以是商務應酬往來的高端,也可以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可以是公園老大爺三五成群的怡然自得,也可以是上班族保溫杯裡的佛系養生,伴著古琴,它能演繹最風雅的詩情畫意,搭著相聲,它也能滿足最通俗的快樂,這就是茶!

  茶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基因,更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不卑不亢、和合為要!

  一茶一世界,一葉一乾坤,讓我們一同飲茶入夢,共品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