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近代史

從抗戰孤兒張光錦,更弔念早期將軍們。
請注意本文有點長,專供有心人士欣賞,
文盲書生看三四遍,臺灣真是托天之幸,
特此饗薦神箭同志,要看就留不看就刪。

  中華民國109年3月30日,前「行政院長」、國民黨元老郝柏村辭世,享年101歲。4月10日,他被安葬於臺灣五指山,軍人公墓的特勳區,這片土地原來是高爾夫球場,但因為終年大霧繚繞,在1981年被改建為軍人公墓,共有從士兵到上將的九個墓區。

  特勳區的二十五個墓位,已經用了十九個,要想在身後進這個區,必須滿足「生前獲頒國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或有其他,足資矜式之忠烈行為者」等條件。何應欽、薛岳、顧祝同、湯恩伯、劉安祺、方先覺、劉玉章、⋯⋯⋯等將領就安葬於此。

  雖然在臺灣生活了七十年,但郝柏村的蘇北口音,一直沒改變過,只是能聽懂他口音的臺灣人越來越少了。國民黨中經歷過抗戰的統派人物,已所剩無幾,在統派式微、獨派橫行的今日,回望將星們的昨天,恰是為了兩岸的未來。

少小離家

  1938年抗戰正酣,熱血青年從軍報國,19歲的蘇北小夥郝柏村,到南京報考軍校,被錄取為黃埔第十二期炮科生;而18歲的師範學生韓濟華,則從鄭州跋涉到湖南,考入當時遷到長沙的陸軍機械化學校,成為戰車學生隊第三期的學員。

  在年底的廣州戰役中,郝柏村所在的車隊,遭到日軍戰機掃射,他身旁的駕駛員當場犧牲,自己也滿頭是血,所幸並無大礙,直到晚年在醫院照CT時,才發現頭骨上嵌了一塊細小的彈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兩人都被編入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炮兵學校畢業的郝柏村,任駐印軍炮兵第一旅第二營第六連連長;而唱著《裝甲兵進行曲》的韓濟華,任戰車團第1營副排長。

中國遠征軍戰車營士兵

  1944年,滇西大反攻打響時,郝柏村被調回重慶陸大學習;戰1營的排副韓濟華,開著戰車和日軍打肉搏戰,在比人還高的蘆草林中,〝一發榴霰彈打過去,草叢下就是一堆敵屍〞。

  在印度受訓於美軍時,韓濟華他們被教導:戰車攻擊應以步兵開道,遠距離射擊敵軍。但在原始森林的實戰環境裏,用步兵開道就是送死,所以戰1營自創了戰車開道的〝沖、軋、碾〞戰法,一旦發現日本兵,就開著戰車〝沖〞上去,狠狠地〝軋〞毀敵人的工事,〝碾〞爛敵人的肉體。

  戰車衝鋒在前,沒有步兵協同,無法收容俘虜。據韓的戰友回憶,〝不留活口〞是弟兄們的共識,面對跪下來投降的日軍,他們只能握起機槍,閉著眼睛掃射,心裏想著在南京被日軍屠殺的同胞。

  抗戰勝利後,炮兵參謀郝柏村,被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調到身邊,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上校隨從參謀。顧祝同是郝的蘇北老鄉和黃埔前輩,對這位小老弟心生信任,這一調動也改變了郝柏村的軍旅生涯。

郝柏村

  而升任戰1連連長的韓濟華,卻沒能更進一步,這位在戰場上碾軋日軍的老兵,無法適應鞠躬哈腰的官場,雖然領導裝甲兵的〝天下第一連〞多年,卻始終升不上去,最後以中校軍銜退役。

  1949年底,國民黨見大勢已去,蔣介石接連從重慶退到成都。12月10日,蔣氏父子坐著〝中美號〞飛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赴臺,自此與大陸永別。同一天,郝柏村也跟著顧祝同,從成都飛到海南島佈防,並在一個月後到達臺灣。

  那一年,200萬軍民渡海遷臺。幾年後,郝柏村和韓濟華先、後得子,兩人的兒子長大後,都成了影響臺灣的風雲人物,郝柏村的長子,是臺北前市長郝龍斌;韓濟華的第六子,是去年大選輸給蔡英文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

郝龍斌和韓國瑜

黃埔一夢

  1949年5月,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陳誠頒佈戒嚴令,拉開了臺灣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代。為了安置跨海而來的百萬軍民,政府在各處興建房舍,軍眷家屬按兵種聚居,每個社區有幾十到上百戶人家,這些遍佈全臺灣的社區,被稱為眷村,一共有886個。

  剛住進眷村時,家家戶戶枕戈待旦,韓濟華他們家的椅子,都是用竹子做的,因為蔣介石說〝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很多老兵對此深信不疑,認為自己不會在這個孤島久住,一定能打回家鄉。

  退守臺灣的蔣介石每天都在反思,抗戰勝利後〝榮列〞世界四大巨頭的自己,何以慘敗至此,他的心腹、黃埔建校時的炮兵教官陳誠說:〝1934年沒能剿滅朱毛紅軍,是千古恨事〞。

蔣介石

  老蔣自己總結的原因是,主政二十年來,罔顧民生,以致在淮海戰役裏,老百姓推著幾百輛獨輪車,給解放軍送糧秣、救治傷患。所以掌臺之後,國民黨就宣稱〝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為治臺理念,推行土改,把公家的地分給佃農,實行〝三七五減租〞。

  隨蔣來臺的將軍們命運迥異,嫡系親信的被堪以重用,旁系聽話的被委以虛職,過節功高的只能幽閉軟禁。

  嫡系中最重要的人物,非陳誠莫屬,這位從黃埔時期,一路追隨蔣校長的幹將,到臺灣後歷任〝省主席〞、〝行政院長〞和〝副總統〞等要職,作為第二號人物,除了治理內政,他還要面對美國的挑撥,對於〝美國託管臺灣〞的陰謀,陳誠堅決反對,〝少數野心分子勾結國外不肖之徒,從事獨立託管活動,是臺灣的隱憂和危機〞。

  1965年,陳誠因肝癌逝世,老蔣極為悲痛,按最高級別發喪,親筆寫下挽聯:光復志節已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弔此國殤,果有數耶?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忍奪我元輔,豈無天乎!

蔣介石參加陳誠的追悼會

  臨終前,陳誠寫下66字遺書,對反攻大陸隻字未提,老蔣權衡之後,還是批准照原文發佈了,〝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領導之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國軍民共此患難;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另一位嫡系胡宗南則讓人唏噓,他是黃埔一期的大學長,入校時別人20歲,他已經28歲了。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和內戰,深得蔣校長信任,是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和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

  淞滬會戰中,任第1軍軍長的胡宗南帶著兩個師4萬人,頂著日軍的炮火守了六周,他日夜巡視,〝官兵見之,無不感奮〞。打到只剩下1200人的時候,胡宗南準備提槍頂缺,得知戰況的顧祝同這才調兵換防。

  1945年9月,胡宗南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身份到鄭州,接受日軍第12軍團司令官鷹森孝的投降。戰事連綿,他直到1947年50歲時才成家,結婚辦酒席的地點竟是在延安的窯洞裏,當時正值內戰,他的部隊剛〝打下〞了延安。

胡宗南與夫人葉霞翟

  1950年,在西昌苦守三個月的胡宗南,死也不肯上,飛往臺灣的最後一班飛機,誓要戰死沙場。參謀長羅列強行把他架了上去。撤到臺灣後,監察院46個〝監察委員〞對他發起彈劾,理由是他的身邊出了熊向暉、陳忠經、申健三大紅色間諜,委員們上書斥責:〝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措置乖方、貽誤軍機最巨之胡宗南〞。

  最後,蔣校長出面護住了愛徒,一句話終結了彈劾案,〝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麼出得來?如果不是胡宗南,你們怎麼出得來?〞

  彈劾案後,胡宗南要求去大陳島打遊擊,接連婉拒了〝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的職位,1959年退役後定居臺北。三年後的大年初七,因心臟病住院的胡宗南,見了蔣介石最後一面,〝掙扎起身、眼含熱淚〞,三天后,猝然故去。

  陳、胡之外,黃埔總教官何應欽幹了兩任〝國防部長〞;黃埔四期悍將胡璉,則任防衛司令駐守金門,但因為在視察時怠慢了蔣經國,始終沒升到〝陸軍總司令〞。

  老蔣重用黃埔系,是為了反攻大陸,後來明白反攻無望,就全力護送小蔣接班。胡適曾經勸過,追隨兩蔣赴臺的政治人物,〝一分為二,一派保守,一派開明,彼此良性競爭〞,這個建議無果而終,也埋下了國民黨沒落的種子。

忌諱落草為寇的蔣介石──孤島明山

  日據時期,臺北近郊的草山地區,被選為臺灣的八景十二勝之一,有〝臺灣的箱根〞之稱。1950年,忌諱落草為寇的蔣介石,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以紀念自己尊崇的思想家王陽明。

  〝山西王〞閻錫山的最後十年,就是在陽明山邊的菁山上度過的,他在臺灣當了九個月的〝行政院長〞,他多次在公開講話中,痛陳國民黨的腐敗和拉幫結派,雖然是一片苦心,但卻惹得老蔣大為不快,〝我自己說可以,但你閻老西不能說〞,終於被逼得交了辭呈。

  卸任後,這個一生精打細算、被稱為〝錢鬼子〞的山西軍閥,徹底不問政事,在臺北住了半年就搬到了山上,用從大陸帶過來的兩箱金條買了地,蓋了窯洞建了農場,每天鋤草種地,跟秘書口述自己的想法,出版了一本《三百年的中國》。

晚年閻錫山

  對閻錫山來說,蔣介石不是自己的領袖之選,但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沒有一個人能堪當大任,中原大戰時他和馮玉祥、李宗仁沒能推蔣下臺,後來就只能擁蔣上位了。看到自己曾經的心腹大患,變得與世無爭,蔣介石多次上山看望閻錫山,還派人給他裝了軍用電話,以便監聽他的行蹤作為。

  1960年5月的一天,閻錫山因感冒轉為氣管炎住院,下午心臟病發,全力搶救無果去世,時年78歲。葬禮由何應欽主持,老蔣送了一塊匾額,上書〝愴懷老勳〞,閻錫山自己生前所作的挽聯則是: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

  曾經坐擁山西的閻錫山,沒能葉落歸根;而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小諸葛〞白崇禧,也被老蔣清算,在臺灣的十幾年裏,一直被特務跟蹤監視,他的五子白先勇說,父親在二二八事件中,救了很多臺灣人,頗受尊敬,老蔣怕他功高震主,跟臺籍力量勾結。

對小學生訓話的白崇禧

  二二八事件,對今日的臺灣意義深遠,1947年2月,國民黨緝查員,在臺北市查緝私菸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後續處置失控,使事件擴大為本省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鎮壓,造成大量民眾傷亡。

  高雄議員彭清靠,帶著人去和軍隊談判,被五花大綁關了起來,被釋放後理想破滅,他的兒子彭明敏,後來流亡海外,在九十年代返臺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被稱為臺獨教父。

  3月,蔣介石派白崇禧到臺,宣慰〝暴動事件〞,在16天裏,白崇禧救下了很多被判死刑的學生和鄉紳,還上書彈劾老蔣的愛將陳儀。

  白崇禧自認老蔣對他還算重用,但聽不進他的意見,最遺憾的就是,內戰中的四平街戰役,如果聽他的建議乘勝追擊,就不會丟了東北。蔣介石也承認四平街戰役,是他最大的錯誤,但一想起桂系〝李白〞,老想把自己趕下臺,就心生怒氣。

  到臺灣的白崇禧被蔣邊緣化,只給了一個回教協會理事長的職位,日子過得孤寂落寞,唯一的樂趣,就是擺弄家裏的30盆素心蘭。1963年,白先勇去美國留學,父親到松山機場送別,剛毅堅忍的白崇禧,在舷梯下老淚縱橫,父子一別,成為永訣。

白崇禧和兒子白先勇

  兩年後1965年,這位35歲完成北伐,身騎白馬,第一個進北平城的廣西軍人,在臺北病逝。1969年,和他在台兒莊並肩指揮,大破日軍的戰友兼老鄉李宗仁,在北京故去,桂系就此落幕。

  說起台兒莊大捷,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在臺灣終老的地方軍將領,西北軍的孫連仲。電影《血戰台兒莊》有一幕,時任第二集團軍司令的孫連仲,給官兵開動員會,把李宗仁特批的10萬大洋發給大家,有個軍官向他報告:〝長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幹什麼。留著這點錢,等抗戰勝利後,別忘了,給咱立塊碑就行。〞

  無牆不飲彈,無土不沃血。那場大戰後,孫連仲不願再聽到〝台兒莊〞三個字,跟隨他多年的參謀、副官和弟兄們都犧牲在那片焦土裏。他的末子孫鵬萬回憶,父親從未跟家人提及他打仗的經歷,自己是在成年後才得知爺爺的戰功。

  1945年,孫連仲作為平津地區受降主官,在故宮太和殿主持受降典禮。看著歡呼雀躍的民眾,孫連仲強忍著眼淚,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腦子裏全是抗戰八年,在他身邊犧牲的將士們。

  在故宮太和殿受降儀式上簽字的孫連仲入臺後,內戰中屢戰屢敗的孫連仲,被老蔣罵〝內戰外行〞,給了他一個戰略顧問的虛職,後來當了臺灣網球協會的會長,有一回在日本比賽,天皇的皇子也去了,代表臺灣領獎的孫連仲仰著頭,拿起獎牌就走,沒鞠躬致謝,把皇子晾在當場。

  從軍隊退役後,孫連仲在臺北開了家餐館,兒孫輩無一人從軍從政,長孫孫大強被稱為臺灣的美式餐飲教父,他在八十年代把麥當勞等多家洋速食引進到臺灣。1990年,孫連仲在臺北去世,享年98歲。

孫連仲

  2005年,孫連仲的兒子孫鵬萬,和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去大陸訪問,他們在台兒莊戰役舊址參觀時,一位八十歲的老人突然哭著抱住了他,原來孫連仲當年的指揮所借用了他家的房子,老人說:〝你父親當年走的時候,說要帶我去當兵,這一晃就過去了70年。〞未雪國恥身先去,將軍空老玉門關。

青天落日

  1975年4月5日夜,臺北驟降暴雨,突發心臟病的蔣介石經搶救無效,於23點50分在士林官邸去世,享壽88歲。出殯那天,不少眷村老兵跪在路邊,目送駛過的靈車痛哭,〝老總統〞死了,誰帶我們回家啊!

  護送遺體的車隊,經由臺灣通車不久的高速公路,到達桃園縣大慈溪湖,將陵寢暫厝於此,遵照遺囑,待大陸〝光復〞後再行奉安。十三年後,小蔣去世後也沒入土,把靈櫬暫厝桃園縣頭寮賓館,〝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1986年9月,民主進步黨宣佈組黨,接到彙報的蔣經國沒有派人鎮壓,因糖尿病行動不便的他,坐在輪椅上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一年後的7月14日,臺灣中視電視臺播放〝政令宣導字卡〞、〝蔣總統今宣佈,明天零時解除戒嚴令〞,38年的戒嚴時代終結了。

解禁

  1987年,小蔣邀請12位地方父老茶敘,他在會上說:〝我在臺灣住了四十年,是臺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離開家鄉三四十年的人,沒有人不想家的,這是人情之常。政府對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視,應樂觀其成〞。當年11月,臺灣宣佈開放大陸探親。

  1988年元旦過後十二天,蔣經國因大量吐血倉促離世,法定繼任者是〝副總統〞李登輝。但是,仍健在的宋美齡發來信函,指示要延緩決定接班人,一時間風雲再起。

  在事關黨主席人選的會議上,國民黨大佬們噤若寒蟬,沒人敢打破僵局。這時,一個本沒有發言資格的副秘書長站了出來,大聲哭訴,應該依法選人,說完就拂袖而去,他就是時年46歲的宋楚瑜。宋楚瑜的發言獲得了其他委員的回應,李登輝成為臺灣第一個,本省籍出身的領導人。

  李登輝接任後,解除了兩個人的軟禁,一位就是被監視居住了33年的〝中國軍神〞孫立人,另一位是策動西安事變,改變歷史進程的張學良。

  孫立人將軍是抗日時期,為數不多的留美軍官,他率領新編三十八師,揚威緬甸戰場,在仁安羌大捷中,以一個團不滿一千人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日軍,救出七千英軍、數百西方記者和傳教士,受到英、美兩方的嘉獎,被稱為〝東方隆美爾〞。

  孫立人于印度檢閱新一軍新38師部隊,1947年受到黃埔系排擠的孫立人,被調到高雄鳳山,訓練整編撤退到臺灣的國軍,其中就有郝柏村。孫立人回憶,〝郝柏村我是有印象的,他很有國家民族觀念。在鳳山訓練時成績很好,學科、術科很好,我大部分給他A+,全陸軍只有他一人,那時他是中校吧!〞

  1955年,為了鞏固權力,老蔣和小蔣策劃了孫立人兵變案,以〝密謀犯上〞的罪名解除了孫的職務,判處〝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寓所。解禁後,有老部下想替他平反,但被孫立人拒絕了,〝我自認從來未曾造反、何來需要平反之說?〞

  戎馬半生的孫立人,最思念的就是安徽廬江老家,他委託老部下潘德輝在回鄉探親時,到安徽廬江代他祭祖,當看到部下帶回的掃墓儀式照片時,激動地要向潘行跪拜大禮。

  1990年,潘德輝再度受託回鄉,商談遷葬事宜,返臺時,孫立人已到臨終時刻,陷入昏迷狀態的他,喃喃地說了最後一句話:〝為什麼到今天才回來,我等你好久啊!〞

晚年孫立人與友人

  在臺灣被軟禁的前三十年裏,東北少帥張學良,連遠眺大陸的機會都沒有,他和〝小妹〞趙一荻住過新竹的竹井溫泉、高雄的西子灣和臺北的自建屋舍。

  發動西安事變那年,張學良36歲,他在回憶錄裏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

  70歲的時候,報社的朋友向他求字,他寫了一首李商隱的《無題》相贈,〝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收到字後,朋友感歎,〝少帥老了,他思鄉了〞。

張學良

  80歲那年,蔣經國准許他到金門島參觀,張學良一上島,就直奔架在海岸的高倍望遠鏡,鏡頭裏,廈門近在咫尺,〝這麼近啊,像是一步就能跨過去〞。當晚,他在信裏引用于右任的詩句,〝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90歲生日,張學良重獲自由,朋友們在圓山大酒店給他辦壽宴,一番熱鬧過後,他對趙四小姐說,〝我還是想我自己的大陸故土,還是懷念東北,自九一八後,我就沒有回過東北老家。〞

2001年,100歲的張學良在夏威夷去世,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他的東北老家。

客從何來

  李登輝接任〝總統〞後,引起了很多外省人的不滿,在九十年代的第一個春節過後,國民黨內以李登輝為首的本省派,就跟以參謀總長郝柏村為代表的外省派展開政治角力,被稱為〝二月政爭〞。

  政爭的結果是外省派敗北,國民黨部分力量出走組成新黨,郝柏村雖然被任命〝行政院長〞,但被迫脫下軍裝,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地位穩固的李登輝,開始走向臺獨的不歸之路。

  從〝肝膽相照〞到〝肝膽俱裂〞為了對抗臺獨,郝柏村批准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臺灣的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促成了兩次〝汪辜會談〞,這是1949年後兩岸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達成了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

  在1998年的第二次汪辜會談中,臺灣代表團裏有個戴眼鏡的大學教授在上海看完京劇《鎖麟囊》後感慨道,〝兩岸關係也會向劇裏的男女主角一樣,歷經破折終成神仙眷侶〞,她就是時年42歲的蔡英文。

  九十年代的臺灣政壇紛繁混亂,走上舞臺的民進黨,不斷掀起島內的對立情緒,還是〝立法委員〞的陳水扁曾掀桌抗議郝柏村,還高喊〝軍閥〞,郝柏村則高呼〝打倒臺獨〞,面對民進黨〝立委〞的質詢,郝柏村說,〝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接受臺獨,這是我的良心〞。

陳水扁質詢郝柏村

  父輩在前,作為外省老兵郝柏村和韓濟華的後代,郝龍斌、韓國瑜感到了身上的責任,都參選了〝立法委員〞。

  高中畢業後,韓國瑜在馬祖的西莒島當了六年兵,由於表現突出,第二年他就被升為上尉排長。像他父親一樣,韓國瑜對自己的兵仗義慷慨。退伍前,韓國瑜考上了大學,他碩士論文自述部分的一首詩讓人印象深刻,〝天心即我心,俠義藏胸襟;殺惡便是善,劍出鬼神驚〞。

軍中服役的韓國瑜

  還是新人委員的那幾年,韓國瑜被跟他對立的民進黨稱為〝黑幫〞和〝吵架王〞。

  在臺灣,退伍軍人被稱為榮民,1993年5月,民進黨當紅人物陳水扁在討論榮民議案時說了一句〝養榮民等於養豬〞,臺下的韓國瑜青筋暴起,他手插著兜,若無其事地走上前去,突然掀翻了陳的桌子,一個巴掌就把對方打翻在地。
事後,陳水扁在醫院躺了三天。

  後來,〝立法院〞裏再也沒人拿榮民開過玩笑。剛直的個性讓韓國瑜受到老榮民的支持,但沒有心計也讓他無法在派系林立的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2002年,韓國瑜宣佈退出政壇。

  和韓國瑜相比,郝龍斌的從政經歷順利許多,他當過兩屆〝立法委員〞和環保署長,並在2006年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當選臺北市長。選舉結果出來後,郝龍斌跟父親郝柏村說:〝報告總長,我把山頭打下來了。〞 郝柏村對兒子說,〝什麼都許,就是不許臺獨〞。

郝柏村和兒子郝龍斌

  在市長任上,郝龍斌強硬對抗陳水扁的〝去中國化〞和〝去蔣化〞,陳水扁把〝中正紀念堂〞改為〝臺灣民主紀念堂〞,郝龍斌就把用來遮擋〝中正紀念堂〞的幕布拆了,還先發制人,把〝總統府〞前的廣場改成了〝反貪腐民主廣場〞。

  2018年,61歲的韓國瑜重出江湖,宣佈競選高雄市長。民進黨嗤之以鼻,因為二十年來國民黨沒在這裏贏過一次。但是,沒有包袱的韓國瑜從網路打起,靠直播造勢,口無遮攔卻直達民心,一句〝貨出得去,人進得來,跟著禿子發大財〞,就讓無數市民以票相許,韓國瑜大勝18萬票,深綠之地一夜逆轉。

  2020年,韓國瑜代表國民黨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郝龍斌上陣力挺,父輩無緣相識的兩人站在一起。雖然選前民調偏低,可是結果仍然出乎很多人的預料,韓國瑜輸了二百多萬票,蔡英文繼續連任。

  這結果在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自從將星凋零的國民黨被李登輝分裂以來,它越來越難與走民粹路線的民進黨抗衡,進退失據之間,已經到了懷疑立黨之本的地步,今年初大敗之後,甚至還傳出要去掉黨名裏〝中國〞兩個字的建議。

  自從101歲的郝柏村走了,有人說以後國民黨裏,連敢說〝我是中國人〞的人都沒有了。一片沉默中,老黨員洪秀柱站了出來,她邀請新上任的黨主席江啟臣對談,在她的追問下,江啟臣說出了那句久違的話,〝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句話並非孤臣之言,臺灣有近四成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只是這些人的聲音,一直以來都被民進黨刻意埋沒。

  七十年前,將軍和士兵跨海而去,無垠山川變成窄窄眷村,有人在孤島終老,有人兩鬢斑白時,才回到市鎮改貌、親友故去的家鄉。

郝柏村回鄉祭祖

  退役後,郝柏村六度率子孫回鄉祭祖,18歲離家,80歲回鄉,鹽城郝榮村的孩子圍在他身邊,好奇地看著這個滿口鄉音的老頭,〝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100歲時,郝柏村在回憶錄裏寫下,自己最後的心願:

  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END

本文作者:東木褚
血鑽故事研究員。
重點研究方向:東亞,北美。
部分參考文獻:
1.郝柏村《郝柏村回憶錄》
2.霍安治《韓濟華的抗戰裝甲兵歲月》
3.白先勇《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4.新京報《我們家是一部抗戰濃縮史》
5.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從抗戰孤兒張光錦,更弔念早期將軍們。
請注意本文有點長,專供有心人士欣賞,
文盲書生看三四遍,臺灣真是托天之幸,
特此饗薦神箭同志,要看就留不看就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