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宣示美國不再為了捍衛民主價值而使用戰爭手段出兵去摧毀其他國家政權,這背後不是因為魔鬼突然轉性成為天使,而是全面權衡精算國家利益損失之後,過去20年由美國大力破壞中國接手重建模式,太不划算了。
另外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是基於其國內持續半世紀以上的赤字預算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已經造成除了少數壟斷性高科技產品之外,整串製造業外移與國內生產成本高不可攀毫無國際競爭力現況,持續性難以為繼。
劇情下一段將進入一個大中國經濟圈對抗美國聯盟產業競爭世紀。
--- 美國通過戰爭發財的時代過去了,為什麼現在越打越賠錢?
美國是一個靠著發"戰爭財"而暴富的國家,從美國建國開始,就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擴張領土,攫取資源,所以美國才從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區區13塊殖民地,擴展到今天橫跨兩洋的規模,而美國本身也通過戰爭大發橫財,並登頂成為世界霸主。 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國確實曾經通過戰爭登頂世界,但是如今卻因為戰爭,自身霸主地位搖搖欲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戰爭"門道"。
其實要看明白美國的戰爭"門道",只要看懂美國的經濟發展就"真相大白"了:美國從1900年開始,經濟總量事實上已經超越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那時候的美國和當前的中國非常相似,就是經濟基礎強大而紮實,但是軍事力量上卻相對薄弱。
900年時的美國海軍全球僅排名第十,不僅比不過英法德俄這些老牌列強,甚至還比不過土耳其、荷蘭、義大利這些二流列強。 但是,作為當時的世界工業第一強國,造艦下餃子根本不是困難,而且美國是當時全球經濟第一大國,工業基礎和造艦經費,都不缺。 所以到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時,美國海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和英國持平的程度。
在工業時代,戰爭的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發展,這是高中政治課本上就講過的內容。 在2000年之前,由於美國的工業規模和技術水準一直位列世界之首,而且這些工業產業絕大部分都保留在美國本土,因此美國在綜合國力上對於世界其他國家有幾乎碾壓式的優勢。 這種情況下,美國對外發動戰爭,毫無疑問是有錢賺的。
"戰爭財"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本集團通過為國家軍隊生產槍炮彈藥,然後賺取利潤那麼簡單,因為美國的政府開支不是無限的,而美軍又是一支典型的"雇傭軍",參軍在美國並不是義務,而是一種工作,士兵和政府簽合同,政府為軍人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之類的福利,並且依照國家工資標準,支付士兵薪水。 所以美國軍費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支付軍人的日常薪酬,所以,如果只是靠著軍費"內部挖潛",只不過是肥了幾個軍火寡頭,而美國根本不可能成為世界霸主。
所謂的"戰爭財",在工業時代,實際上是通過摧毀國家來賺錢。 是不是很難理解? 我們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二戰的歐洲被打成一片廢墟,這種情況下通過歐洲自身殘存的經濟和工業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規模的重建活動。 所以這時候,工業基礎強大的美國來了,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輸出本國的資本、工業產品,把西歐變成了美國商品的消費市場,這樣歐洲得到了急需的資金和商品,美國則把歐洲納入了自己的經濟體系之中。 而重建歐洲,這是多大的一塊"蛋糕",相信各位看官都心中有數。 歐洲能夠在二戰結束后不到20年的時間內就恢復生機,並且至今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最大消費市場之一,美國從這一重建計劃中賺取了多少利潤? 這哪裡是美國自己那區區幾千億軍費能比較的?
所以,摧毀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地區,然後通過重建,把其納入自己的經濟體系,成為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市場或者是消費市場,這才叫"發戰爭財"。 而且我們看到,如今的歐洲雖然綜合實力已經相當強大,但是依然無力和美國正面對抗。 美國沒有佔領歐洲一寸土地,僅僅通過戰後重建,讓美國的資本滲透到歐洲的各個角落,就徹底控制了這塊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而且徹底鎖死了歐洲重新超越美國的可能性,這個,才是真正的"戰爭財"!
所以,不難看出,工業時代的戰爭,核心目的就是通過打仗,為本國的工業尋找消費市場,和殖民時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工業時代的戰爭打的是工業化國家,因為殖民時代通過戰爭奪取的殖民地大多數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反過來還需要宗主國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前期建設,然後才能方便掠奪資源。 但是在工業時代,只要隨便摧毀一個國家,那麼重建這個國家的"消費"就足以成為讓各方眼紅的"大蛋糕",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重建工程,讓自己的資本滲透到被戰爭摧毀的國家,從而長久的控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所以歐洲那些老列強現在之所以不再滿世界爭奪殖民地,不是他們變得文明,而是掠奪的手段更加殘酷而已。
回過頭再看看美國,在2000年以前美國的工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水準,都是世界第一,而且甩其他國家很遠。 所以我們看到,在那個時期,美國發動的戰爭,無論是否打贏,都是有錢賺的。 即使是以著名的朝鮮戰爭為例:儘管在軍事上,美軍被志願軍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是事實上的軍事失敗。 但是從經濟和政治上說,美國控制著半島南部的韓國,並且通過重建韓國,讓美國資本滲透韓國,如今的韓國看似一個發達國家,但是所謂"美國打噴嚏、韓國就感冒"已經說明瞭一切,所以不難看出,朝鮮戰爭無論勝敗,美國都有錢賺。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這場美國主導,北約全部下場參加的戰爭時20世紀最後一場戰爭,78天的轟炸,從天空中擊敗一個國家,這都是以往沒有過的。 但是也有少數人注意到:在這78天的轟炸中,大約1.5萬億美元的歐洲資本為了避險,從歐洲轉移到美國,而這筆鉅款的到來,促成了美國經濟在克林頓執政時期創造了120個月持續增長的"克林頓奇跡"。 不過,這已經是美國在「工業時代」的戰爭中最後一次輝煌。
2000年至今的20多年中,美國和世界都發生了變化,所以,美國對外發動戰爭,已經不再是賺錢,而轉為賠錢了。 這其中美國自身的變化是核心:由於美國金融資本的發展,工業資本受到很大的衝擊,衝擊的結果就是:要麼工業資本把美國本土的工廠關閉,去其他國家投資建廠;要麼乾脆關閉工廠,也投身金融資本行列,通過金融投機賺取超額利潤。 這種操作在資本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因為資本就是要追逐利益,哪裡利益最高,資本就去哪裡。 但是對於美國而言,傷害就大了。 因為工業資本萎縮直接導致美國工業實力下降,產業鏈斷裂,從而導致國家綜合力量下降。 而強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來維持,同時,從上文也看到:工業能力也是發"戰爭財"的核心能力,而美國的工業能力正在快速萎縮。
儘管美國的工業能力在快速萎縮,但是相對於歐洲、俄羅斯、日本這些競爭對手而言,美國依然有很強的優勢,如果國際態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美國即使工業萎縮,依靠目前的"存量"也能支援很多年。 但是讓美國焦慮的是:國際態勢也變了! 另外一個新興大國正在崛起,那就是中國。 根據統計,雖然目前中國的GDP僅相當於美國的大約70%,但是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2011年時正式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更是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三個西方最大工業國的總和! (日本雖然在地理上不算西方,但是在地緣政治上一般將其歸為西方國家,即所謂"西方七大國"之中就有日本)而從2011年到2020年,中國僅僅只用了9年。
如今美國再發動戰爭,戰後的重建幾乎全部被中國公司接手,因為全球根本找不到能夠和中國比拼基建的國家,"基建狂魔"絕非浪得虛名。 而中國恰恰又是聯合國確認的,全球唯一一個"工業全科大國",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不需要和其他任何國家合作,就能夠為任何國家提供所有方面的工業建設服務,換句話說,任何戰後重建的國家,只要把合同交給中國,就可以萬事大吉,坐看建設。 這種局面是美國在2000年時絕對想不到的。
所以如果現在美國再發動對外戰爭,那就是美國花費力氣把一個國家炸成廢墟,可所有的重建合同全部流向中國,最終中國的公司和資本取代美國的公司和資本,完全拿走重建"蛋糕",而且由於中國的"工業全科大國",我國的工業體系雖然技術水準和美國有差距,但是卻非常完善,沒有太過於突出的短板,所以美國也無法像當年對付蘇聯和日本那樣制裁中國。 如今人民幣也進入SDR,成為儲備貨幣之一,所以任何戰亂國家的重建工程完全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徹底擺脫了美元結算的門檻。
以阿富汗戰爭為例,從2001年至今,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的阿富汗戰爭至今已經整整第20個年頭! 阿富汗戰爭成為美國建國200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成本最高的一場地區戰爭。 美國如今為阿富汗戰爭已經投入超過1萬億美元的成本,而塔利班卻越打越強。 而和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美軍在阿富汗炮火連天的時候,中國的各大公司已經開始在阿富汗展開重建工作,從修路架橋到醫院學校,無所不包。 而處於後工業時代的美國,不但要從中國進口無人機、浮船塢、塔吊等大型裝備,甚至是軍服、軍靴等物資,自身工業萎縮至此,打仗當然也就無錢可賺。
--- 利刃號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