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朋友網很薄弱,你的生活十分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及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人先走,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廖紀華舉自己的公婆為例,兩位長輩感情甚篤,在同個學校教書,數十年都同進同出從無例外。前陣子76歲的公公竟然鼓勵婆婆跟兒子去自助旅行,這是兩人第一次長期分開,雙方都很不捨,但公公對家人說,「她也該學習別再這麼黏我了!」
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80%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何時回家煮飯』。
16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者,只有不到10個朋友。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即使單身若有很多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及社交活動。社會支持網絡代表與他人的連結度,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升生命品質,還能改善健康與壽命。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Howard S. Friedman)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10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熱心助人等等。老年最害怕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找伴是退休族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階段的人際資源。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原點。
《人老之後》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一針見血道出人生真實結局,最後終究是一個人。老後別只依賴職場上的友情,也應該在其他領域拓展關係,高科技如網路與手機,也是行動不便者低廉的交友方式,建議老人能夠交一些可以『一起吃飯』的朋友。
不管你是長壽的單身男或女,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話一點不悲涼,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沒有成熟的心理。喜歡就去做,別忘了這輩子就只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