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十四年,台灣終要對萊豬敞開大門,但民意仍對萊豬充滿疑慮,不論是台豬產業、萊劑標示或健康問題,仍待釋疑。
二○一二年萊牛來犯,民眾因恐慌致當年美牛進口量略減,叩關至今八年後,萊牛進口量卻成長三倍。最近廿年,台灣美豬進口量自約一二○○公噸成長到一萬九千餘公噸,大幅成長約十六倍。日本開放萊豬十五年,國外豬肉進口增量十一%,超越日本豚供應量,造成自給率從七成五跌破五成的弱勢競爭格局。
檢視台灣和日本歷史路徑,未來進口豬肉市占率恐節節攀升,這或是政府設置百億基金救台豬產業原因。再從東瀛經驗看,即使透過配套措施提升日本豚競爭力,但仍不敵外豬入侵節節敗退。
縱使明年起,餐飲店家及通路架上所有豬肉及加工品都標示產地,但民眾在意是否含有萊劑卻不予標示和分流,導致「萊者」不可追,美豬和萊豬混市,民眾無從判別外,經濟學上檸檬問題的反淘汰現象可能發生,為自求多福或只能「逢美拒買」,這對美豬農也不盡公平。當然,台豬和除美豬外都不能使用瘦肉精,讓萊劑美豬獨享「超國民待遇」,也看不出公平點在哪?這情境仿若《動物農莊》裡的「拿破崙豬」——「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
「別萊無恙」。萊豬大軍「萊勢洶洶」闖關,台灣「萊者」不拒後,在豬肉用途多元廣泛下,萊豬美食入口恐難以查察,尤其是加工品類,想想貢丸、肉羹、水餃和肉鬆,還有添加豬油的繁多製品,如糕餅、肉油蔥酥、肉圓、拌飯、滷白菜…等,以後要忌口的美食超乎想像,如政府對「萊龍去脈」不把關,也只能靠自己把持,才能自救自己的健康和台豬產業。
從小吃到餐廳、從料理到加工、從散裝到包裝、從巷弄到學校,充斥於生活環境,我們熟悉且享受豬肉美食,可笑的是,未來這些產品竟會出現我們無法判斷「牠是誰?」的困境。想想既矛盾又諷刺,如果有項產品是健康、優質又便宜,為什麼不標舉自己的優勢讓消費者認同?如果無法自我認同又如何取得别人的認同?
若不能落實可溯源的「萊蹤去跡」流向管理制度,萊豬如在暗的伏流,民眾仍擔憂吃下後造成健康負擔,以及目前仍未有充分討論的因食用過量造成的潛在隱形健保醫療支出問題,顯然會比百億基金要付的更多,這也是未來國人健康和醫療資產負債表的一筆帳,和健保要過的險灘。
萊豬看來無法擋,民眾的要求很簡單,標示清楚而已——清楚說明豬肉產品是否含有瘦肉精成分。如果你連吃個東西都計算澱粉、熱量和衡量營養和健康等,那麼關心萊劑也不足為奇。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政府懂我們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