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原來的題目是《國民黨已死馬英九還活著》,因為“首戰即終戰”事件吵了一圈,綠營“大中小咖”含外圍“諸嘴”傾巢而出,挺馬者唯子弟兵羅智強與新黨,獨缺國民黨,足證國民黨已死。
而後黨主席江啟臣於中常會“挺馬”,雖姍姍來遲兼細聲細氣,但也勉強可稱“瀕死”,還沒死透。
“首戰即終戰”沒什麼好辯的,這是事實,若“首戰不能成為終戰,北京要面對十倍以上的成本處理國際干涉的問題”。說到底,綠營其實也沒這麼在意於此,該論點只是很便於民粹操作而已。一句“不相信台灣”咬住不放,老梗雖老梗,效力也不若以往,但還是有效。
真讓綠營崩潰的,是“美軍也不會來”。
“台獨”立論,其基礎就是“美國會保護台灣”,馬英九一句話拆穿,等於毀了所有“獨派”話術,建築於其上的那些歷史的,基因的,文化的,現實的“分離主義”論調,無一倖免。影響不可謂不大,馬理所當然要被當道“全面性鎮壓”。
關於美軍會不會來幫,美國退役中校、現任“國防重點”智庫資深研究員戴維斯 (Daniel L. Davis) ,近日於《國家利益》雜誌的分析,已經說得很清楚,許多台媒都有刊載。簡言之,戴維斯的論點是:
“協防颱灣”,太貴了。刷存在感呢?
與北京處境類似,華盛頓真正在意的是“戰後成本”,缺乏“戰後成本”分析的“戰略說辭”,一文不值。最為人所熟知的“戰略說辭”就是—— 台灣位居美方“第一島鏈”重要戰略位置,失去台灣對美國而言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重要戰略位置”有多“重要”?有沒有重要到不惜犧牲美國大兵,並危及佈局於亞太的航母、空軍基地,甚至太空衛星通訊的程度?甚而,戴維斯不忘補充——就算美軍“慘勝”,也將不得不耗費數千億美元於台灣永久維持防禦力量,以應對北京的下一波攻勢。
不是軍事專家也能理解戴維斯提供的簡單算數,他一針見血指出:如果美國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成本,而另一方則獲得大部分利益,那麼將自己與另一方或政治實體捆綁在一起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即便是“八二三砲戰”當時,名符其實的熱戰,“台美”還有“共同防禦條約”的具體承諾,美軍的任務不過就是護航與補給,戰後還鉚起來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防禦條約”不含金馬),因為金馬離大陸太近,會拖累美國“協防颱灣”的佈局。
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在國際局勢遠非冷戰兩極單純對抗的今日,美軍會幫台灣與解放軍一戰,並“戰到台灣安全為止”?
美國不斷要求台灣提升防務預算,甚至希望恢復“徵兵”,所為何來?就是希望台海戰爭時台灣要有自保能力,降低美軍的壓力,讓華盛頓有較大的政治餘裕和北京周旋要價。而美國不只鼓勵台灣而已,對日、韓與中國周邊國家一樣也是這種態度。
“死道友不死貧道”你懂的。以上這些都老生常談了,只是裝睡的“台獨”叫不醒而已。
有一種固定的“帶風向”模式很賊,以訪談專家的形勢炮製如下的新聞標題:“台海發生戰爭,美國一定會介入”。
這種新聞內容,繞來繞去說一堆,就是避談成本問題,也不願釐清問題層次。“美國一定會介入”這是廢話,“介入程度”才是關鍵。護航、補給是介入,按兵不動但搖旗吶喊也是介入,反正無論怎麼做一定有利可圖,當然會介入。
國際主流自由派媒體自欺欺人慣了,以為讀者都還像 20 年前那般普遍傻愣,輕鬆唬一下就能得逞。在自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下,紛雜的訊息都在立場化、分眾化,“大眾媒體”唬弄讀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馬英九,不過說了大實話而已,與蘇起攜手吹哨,有何不宜?那些拿“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高度”幫忙鎮壓“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言論自由”的論調,最是可笑。君不見,美國的奧巴馬夫婦近日是如何拉開嗓門反特朗普的?卸任“領導人”活該裝死?
其實,即便像我這種堅定的統派,也不認為美國選舉前後,台海會發生戰爭,因為這不符合當下北京領導層的行事作風,中國共產黨也完全不需要在外部生事以轉移內部矛盾。馬英九“冷盤熱炒”雖有那麼點不合時宜,但說實話是值得鼓勵的。
人民應該樂見政治人物坦誠,而不是蓋牌扯謊粉飾太平。
最可悲的就是“不畏戰”這種空洞的說辭,又不是要打仗了,刺激民粹情緒所為何來?難道不是因為被拆穿而見笑轉生氣嗎?馬英九的“避戰”不但有具體方法論,更具備實際操作經驗。離“主流民意”遠?民意可操弄,也會瞬間改變,否則民進黨如何奪權?都不要再裝了。
國民黨淪落至此,就是短於引領民意而已,當下的國民黨中央說穿了就是“親美壓倒一切”,“順應'民意'當葉克膜”。在美國與民進黨合作下,民意是他們一條一條擀出來的,順應民意就是小綠,倒貼美國與民進黨爭寵,也無可能成功。畢竟,你還是“中國國民黨”。
演一出“告別韓流”就能多攢點選票嗎?國民黨到底有沒有成本概念?讓“韓粉”笑稱“我們本來就不屬於國民黨”, KMT 還搞不清楚這場爛戲是賠本生意?
拋開意識形態不論,就策略面來看,國民黨仍孵不出一個堪稱為宏圖願景的目標。未來 10 年的政治,台灣就是處於中美對抗的陰霾裡,凶險程度還高於“八二三砲戰”當時,只要持續被美國掌控,有中國基因的政黨不會有出頭機會,除非你敢打破遊戲規則。
打破遊戲規則的方法,可以是推動“內閣制”,也可以在含淚投票文化的層面下手改革選制,亦可以打破兩黨輪替的環境,催生多黨政治以稀釋獨大的民進黨。訴求“恢復公投綁大選”不是不行,格局不夠而已。訴求黨內改革與大團結也不是不好,沒什麼選民感興趣而已。國民黨喊團結超過 100 年了吧?“民主化”以後哪有一分一秒是真團結的?基層支持者都不信。
黨內有位高呼“反共親美”的,有位務求“明哲保身”的,有位被罷免後“青燈古佛”的,還有完全不團結的縣市長們,七零八落,奄奄一息,民進黨都有點懶得正眼以待了,難怪老將馬英九異軍突起,竟能引出“ 2024 重出江湖”的揣測。
你說是不是“國民黨瀕死,馬英九活跳跳”?
“時宜”既然是對手的主場,不合時宜才是正辦。那時韓國瑜掀起“韓流”的關鍵詞是什麼?是“大干一場”,現在這些小打小鬧,西裝革履,難怪“韓粉”嫌棄。
總而言之,民進黨以騙術得天下,國民黨就只有講實話一途,才能讓選民有感。至於是好感或惡感,是可以隨時戰術調整的,至少比無感強。
眾皆不敢言統時,馬英九敢;眾皆不敢言武時,又是馬英九敢。難怪綠營畏之如虎,全軍出動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