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食安,是民進黨高舉的兩張正義大旗,過去在野時期,堅持反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美牛進口來台,更說出「開放含瘦肉精的食品是喪權辱國的行為」、「瘦肉精如果開放政府就下台」等義正嚴詞的言論,如今言猶在耳…
國際談判上互利互惠是基本原則,蔡總統在記者會上不斷強調,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美牛入台是與美國談判的敲門磚,讓我們不禁好奇,過去政府採豬、牛分離的政策難道錯了嗎?
國人對於豬肉食品的依賴極深,根據2018年台灣養豬統計手冊顯示,在各式肉類產品當中,國人消費最大宗是豬肉,國人每人每年吃豬肉36公斤左右,加上國人會食用豬內臟,因此肝病、腎病的高危險族群遠高於國際平均。一旦含瘦肉精美豬進口,不但對於國內養豬產業是一大衝擊,價格偏低的美豬若管控失當,極有可能會流向團膳工廠及肉品加工市場,對於孩童健康影響更是一大隱憂。
況且食安問題也並未隨著執政黨「食安五環」而有所改善,毒蛋、過期原物料流竄全台、開放氟派瑞使用於茶葉,開放狂牛症風險的加拿大牛肉、開放福島核災食品等事件歷歷在目,放寬標準和原則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彷彿成了施政萬靈丹,大開後門之下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後果卻是全民買單,因此,執政黨必須再次審慎評估,規劃好相關產地標示及配套措施,別讓過去堅持的驕傲成為未來放縱的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