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主筆黃國樑的精闢評論

  聯合報主筆黃國樑日前在臉書評論曰:黎智英不是報人,正如李登輝不是民主先生。李登輝以民主為名,大玩族群仇恨、省籍分裂,自己榮華富貴,卻讓台灣走向蕭條、衰敗。黎智英以新聞自由為名,卻販賣仇恨、製造衝突、鼓吹暴力,為禍香港。

  故此,我以為逮捕黎智英不是侵犯新聞自由,而是懲治民族罪人。這道理孟子說過了,「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紂砲烙、挖心,非君也;黎氏製造謠言、蠱惑人心,資助暴徒,亦非報人。「聞拘一寇黎豎矣,未聞踐踏自由也。」

  楊照今天撰文談到當年黎智英來台辦媒體,決定以台灣讀者最有興趣的是名人隱私、弊案揭露以及帶有煽色腥性質的影劇或社會新聞為其媒體報導路線。換句話說,直接套用香港《壹週刊》的風格,再加上台灣政黨惡鬥題材,同時裁撤了「政治組」、「國際組」、「體育組」等單位,讓蘋果日報新聞媒體完全娛樂化,腥羶化。

  食色固然是人們天性,老耽溺於此,反而讓原本應該多彩多姿的人生單調乏味了。我同意黃國樑的看法,黎智英不是報人,他和川普一樣,就是個利益導向的生意人。

  楊照,當年黎智英來台辦媒體,有天大的好運氣,承接了由王健壯一手招攬組構的《明日報》新聞界菁英團隊,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創刊《壹週刊》。但從籌備、試刊過程中,黎智英就以他完全不同的新聞理念和紀律要求,震撼了這個團隊,也徹底改變了這個團隊的工作組合。

  黎智英用「焦點團體」意見為根據,很快就決定了台灣讀者根本不喜歡政治新聞,也對國際新聞無感,甚至不是那麼多人覺得非有運動新聞不可;而且也很快就證明了台灣讀者最有興趣的是名人隱私、弊案揭露以及帶有煽色腥性質的影劇或社會新聞,換句話說,香港《壹週刊》原本在香港的路線也完全可以適用在台灣,只是台灣還多了政治弊案的廣大空間。

  於是他迅速裁撤了「政治組」、「國際組」、「體育組」等單位。前兩個部門在台灣傳統新聞媒體中被視為地位最高的,後一個部門長期以來和台灣的棒球發展有最密切的關係,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當然,在這樣的理念下,從《壹週刊》延伸出來的《蘋果日報》也就不會有台灣報業歷史上曾經呼風喚雨、創造過影響奇蹟的文學副刊了。

  從業績上似乎證明黎智英是對的,將原有的報紙都打得落花流水。黎智英這套新聞理念產生更大的作用是徹底推翻了原有的新聞價值信念。新聞工作者原本追求的是要提供讀者「你所需要的新聞」the news you need to know ,從此被翻轉為要提供讀者「你想要的新聞」the news you want to know 。中間最大的差異在新聞判斷,由多數讀者的認知決定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重要,讀者要看的就是重要的,沒有那麼多人想看的就不重要。

  政治、國際新聞沒有哪個明星是否出軌偷吃重要,因為多數人都對前者沒感覺、沒興趣。所以理所當然不需要給前者版面,卻應該對後者大報特報。

  過去《壹週刊》、《蘋果日報》在香港就是這樣成功的,後來證明在台灣也可以有效獲利。但令人高度不安的是,這裡沒有了公共性的標準,純粹訴諸讀者興趣。明星出軌偷吃有多少人知道,對社會整體有多大差別呢?知道或不知道又會對任何人的生活產生什麼改變?反過來,對於政治,乃至於對於國際變化的理解與認知,直接牽涉到社會公民所需要的介入敏感性,大眾媒體不提供這些訊息,長期下來必定的結果就是公民對政治運作對國際變化無知無感,相應在沒有公共參與監督刺激下,政治體系的怠惰與退化。

  我們在香港看到的不就是這樣嗎?長期以來在香港媒體高度娛樂化狀況下,香港居民嚴重缺乏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經驗,適合從港英政府到特首政府的施政方便,政治成了別人的事,不需要多了解也不需要多參與,這是香港政治局勢不斷敗壞不可忽略的一項長期因素。

  我不得不感受到這中間的高度悲劇性,因為我眼中看到的是兩個互相矛盾的黎智英。今天必須用如此悲壯的方式抗爭,這個敗壞的政治局勢相當程度上是當初自信滿滿不要政治新聞、國際新聞的那個黎智英積極參與造成的。

  新聞必須堅持一定的價值理念,不能依隨讀者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然當社會大多數人都覺得民主與自由沒有那麼重要時,真的就可以就應該放棄看守、記錄民主自由的運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