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日前訪台,台美於斷交後首簽《醫衛合作瞭解備忘錄》,標誌雙方關係邁入新里程碑。惟阿札爾此行並未正面表態,台美能否順勢共同開發新冠疫苗與藥品,令國人失望。偏偏此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主要國家均開打疫苗保衛戰,台灣必須趕緊從國家安全的角度,找到穩定創造疫苗的方法。
根據世衛組織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165支候選疫苗正積極研發,其中有六支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這些「疫苗開發領先者」,包括了,美國生技新創公司Moderna、英國製藥巨擘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的聯合團隊,以及中國大陸傾全力資助的機構與業者。近日,俄羅斯也宣稱,核准開發世界第一款新冠疫苗。
僅管仍有不少專家質疑,這些超速開發的疫苗,最終能否在人體形成安全有效的抗體。但是面對未知的病毒,除了口罩與社交距離外,我們仍需要疫苗;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疫苗,將決定全球乃至一國的經濟重啟深度。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2,000萬,死亡超過74.3萬人,美國與巴西仍位列全球災情最慘重的國家。在疫情告急下,美國自然是「自救優先」,台灣想要等到美國「行有餘力」再施以援手,不如先自救。
一支疫苗要從實驗室裡的科學假設,經過動物實驗、三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再到量產上市,往往耗費數年、十數年。但目前各國的疫苗開發目標,則是壓縮在六至18個月內就要上市。期程大幅縮短,就需要「國家力量」介入,幫助業者跨越資金瓶頸、分攤風險,並協助推展跨國試驗。
目前,包括美、中、英、德、日等國家,都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籌備疫苗。例如,川普在5月推出「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行政參與者就有衛生部、疫管中心與國防部,國防部主要從防恐、生化角度投入。
美國的目標是,在2021年1月前,取得有效又安全的3億份疫苗。在百億美元挹注下,美國幾乎是「包牌重押」全球幾支最被看好的候選疫苗;中國大陸更不用說了,在「舉國體制」搭配積極外交下,中國大陸的疫苗正在巴西等國家做大規模人體試驗。
國家力量不這麼強大的英、德、日,除了開啟快速通道協助業者投入研發,也積極透過結盟、參與國際組織來「團購」疫苗。
面對凶險的病毒,各國政府可說是完全發揮狼性,開打疫苗戰;反觀台灣,上半年雖成功禦敵於國門外,但國內的疫苗研發進度卻相當落後,一直到本月,才有業者要進入人體臨床實驗。
台灣的疫苗開發進度慢,不能怪業者,因為台灣市場先天小,過去政府也未大力扶植,徒讓有好本領的業者,現在必須苦苦追趕。業者之不足,得靠政府來幫忙,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政府也僅是創造了「疫苗國家隊」一詞,並未積極灌注「國家力量」,做法還是很佛系。
試問政府,除了編列20億元要補助國內廠商研發疫苗外,可有協助業者實現量產的對策?政府想扶植本土業者,但另一招又想替國外大廠代工換取疫苗,兩者如何平衡,避免資源排擠?台灣新冠病例少,該怎麼幫助本土業者開啟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以驗證疫苗的有效性?政府打算推出特別法,來降低本土業者的責任風險嗎?
後疫情時代,全球很可能一分為二,成為「有疫苗」跟「沒疫苗」的殘酷世界。當有疫苗的國家,可以加速重啟經濟時;沒有疫苗的國家,恐怕是只能持續鎖國、寸步難行。疫苗國家隊,不該只是口號,政府的國家力量,該隆重出場了。
~轉載「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