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工商日報
全球經貿秩序的結構性改變,速度比預期要快得多,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國與國之間的隔離」,遠比大家想像的要嚴重,還沉浸在台商回流、鮭魚返鄉舊思維的企業與政府,可能得「超前部署」,面對全球既有貿易秩序加速脫鉤的挑戰,擬定因應對策。
大陸在過去兩個星期,對台灣與香港都祭出了極為嚴厲的緊縮政策,而且都是從縮小解釋的政治正確為出發,以正常經貿往來作為鬥爭的籌碼。從上週開始,台灣產品出貨到大陸,必須註明是「中國,台灣」(Made in Taiwan, China),最早曝光的是深圳海關,幾天後已經全大陸的各個口岸全面實施。
大陸海關明確回覆,台灣出口到大陸的所有貨品,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相對的,台灣這邊的海關則對Made in Taiwan, China的貨物不予放行。這個突發的變局,對台灣的貿易必然造成強烈的衝擊,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去年全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金額,高達1,322.28億美元,佔台灣全年出口總值的40.1%,金額極高,依存度極大。
台灣對大陸出口以工業產品的半成品為大宗,其中固然有替代性較高的鋼鐵、石化產品,也有無可替代的電子關鍵零組件,乃至半導體晶片等,北京政府以「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直球對決,台灣如果也以硬碰硬,將會引發腥風血雨的台海兩岸貿易大戰。台灣上市公司對於來自中國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入生產線、以及未來的接單到底要不要繼續,台商又如何在鐵板一塊的一個中國原則下找到繼續出貨的縫隙,嚴峻的情勢前所未見。
北京對台灣祭出如此嚴厲的措施,原因之一當然是對蔡英文政府表達不滿,不等蔡英文520就職演說,逕自以極端的緊縮政策製造台灣內部矛盾,不過,這個政策不是單純的兩岸問題,而是中國與美國兩強對決不斷升高,全球「產業鏈脫鉤」的大趨勢下,試圖搶得上手發牌權的連鎖政策之一。
本報社論持續提出警訊,新冠肺炎的疫情雖然猛爆,但是由新冠肺炎所引發的經貿衝突,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經貿層面的「第二波防疫作戰」,更為複雜,衝擊更為全面,而且無人有經驗。第一波防疫還有簡單具體的「確診」、「死亡」人數做為國人共同努力的目標,而第二波防疫的挑戰在經濟、貿易、就業、社會安全等更為複雜的層面,將徹底測試台灣產業與社會的底線,是我們還未準備好的。
我們觀察到,北京最近的政策極為保守、緊縮,4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中的發言,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指標,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對於「外部環境變化」與「底線思維」這兩個關鍵字的解讀,成為國際政治觀察家熱議的焦點,大家都在猜測所謂的「底線思維」的具體定義,不論如何,中共中央清楚感受到美國、日本、英國、澳洲等國際社會,對中國不友善的情勢急遽升高,必然採取自保、緊縮、內聚、排外的政策,在對台經貿方面,以「一個中國」作為底線,則是順理成章的結論。
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是最近北京政府對於援外資金突然轉趨保守,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瞬間湧入一百多國請求緊急金援,IMF總裁喬治艾娃四處拜託G20國家增資與捐助,4月中旬獲得來自英國、日本等大約5億美元的特別捐助,雖然IMF救援的對象都是與大陸友好的第三世界國家,但是大陸捐助的金額卻極為保守。另外一個例子是與川普槓上的WHO秘書長譚德塞,請求填補美國的資金缺口,大陸也僅同意出資2千萬美元。對於國外援助的保守,似乎是大陸政府為了打長期戰預作準備。
去年12月11日,WTO貿易爭端仲裁終審機構的最後三名法官中的兩名到期卸任,因為川普總統執意不再派任,最後剩下一位中國籍的法官,WTO解決國與國之間貿易爭端的機制正式停擺。元月中美雖然簽訂貿易協定,卻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後難以執行,日本直接在紓困方案中編列20億美元的預算補貼日商移出中國,而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更直言要補貼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出、返回美國的所有費用,所有訊息都在打破過去二十年既有的貿易秩序,都在朝向產業鏈、供應鏈「脫鉤」的方向快速前進。
台灣夾在大國之間,相關政府部會不能再以傳統的思維來面對變局,不能被動地見招拆招,財經部會首長更不可沉浸在防疫成功的迷思,以為6月之後就一切恢復正常。「第二波防疫作戰」的挑戰極為嚴峻,我們必須掌握中美大國博弈的先機,發揮主動預測的能力,或許應該思考台灣經貿的「底線思維」到底在哪裡,並且據此作好「超前部署」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