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家四口到公園放風,先生自告奮勇扛起被小孩玩的重責,並連忙催促愛運動的我趕緊抓緊時間跑步。於是我開啟了慢跑時光,跑著跑著突然被佇立在跑道上的小女孩嚇著!小女孩看上去約莫7歲,站在跑道上默默不發聲,直到一位穿著灰色運動套裝的女士停在她面前:媽媽在運動妳沒看到嗎?不是什麼事情我都要陪你,如果你再不去自己玩,那麼我們就回家。小女孩猛然搖頭,緩緩地走回前方的遊樂設施區。望著小女孩失落的背影,再望向奮力往前跑的小女孩母親,當下的我既是心疼女孩的寂寞,同時對於母親的苦楚心有戚戚焉。
對於公園跑步的母親,深深體會她在無奈之下做的抉擇,她肯定明白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從她奮力往前奔跑的身影,必然有她迫切之處,或許她的身心亟需宣洩出口,到公園跑步是她當時帶著孩子唾手可得的管道。
#父母到底要做多少才稱得上好父母?許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無不盡心盡力,尤其在孩子都上學之後,一天下來能真正互動的時光少之又少,能有機會見證的成長,對父母而言是珍貴的時光。然而當你在親子互動當中感到窒息,甚至對孩子的出現心生厭煩、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罪惡等,是時候停下腳步審視自己如何定義所謂的「好父母」?
又,花點時間愛自己是自私嗎?
孩子的天真懵懂,使他們過度向父母索求愛卻渾然不自知,形成一種孩子對父母的「親情勒索」,但無奈的是如同嬰幼兒剛送托或上學的分離焦慮感,我們深知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卻經常忽略雙向的概念,偏向單方的問題解決模式。在親情勒索當中,若父母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卻長期忽略自我照顧的能力,不僅讓你身心俱疲,且在孩子面前不耐的神情也是割裂親子關係的殺手,間接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養成。
父母如何在育兒的過程中,同時保有愛自己的權利?有「界線的親子關係」:意即照顧孩子的同時,我也照顧到了自己;保護孩子的同時,我也保護到了自己。為人父母之後,許多辛酸不為人知,倘若我們只願沉溺在負面感受中,那你勢必得繼續受苦。唯有勇敢面對,所面臨的僵局才有可能活化,甚至扭轉成令你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若我是那位公園跑步的媽媽,在苦無後援的情況下,或許我會退而求其次,邀請女兒一起來場慢跑饗宴,母女一齊享受腦內啡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