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反核」與「擁核」兩股勢力,已經「鬥爭」了二十多年,最近又因政治力的介入,再度掀起波瀾,而使得應該負起興建「核四」責任的經濟部和臺灣電力公司等高層在政治的壓力下,個個噤若寒蟬,不敢也不能對已經花掉人民血汗錢新台幣貳仟柒佰多億元且也完成99%的核四廠續建問題表達任何意見,讓整個「核四」封存,是否續建完成並順利運轉完全淹沒在「反核」聲浪中。而讓一般社區基層民眾無法瞭解真相,深感困惑與不解。
為此,許多社區基層民眾不禁要問:「一、當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由陳水扁總統親自宣佈停建的核四廠,為何在他任內又再准予復建?二、如果說核四廠像反核人士所說非常的危險,「非廢不可」,那要請問,真正遭受「核災」之苦的日本福島居民怎麼可能同意讓「福島核電廠」復原?」這二個簡單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只要深入瞭解,就可發現反核人士的訴求目的,除了想藉由「反核」來達到「反核四」之外,就是「以政治干預科技與經濟發展」來讓執政者為難,而不在乎核四安全與否,故值得公評。
基於此,筆者特別利用這次「參訪北宜地區產經建設」之機會,深入「核四」瞭解現況後發現目前反核人士所主張的「廢核」的「學理」與已經進入測試階段的核四廠之實務與安全有著嚴重的落差。
首先,針對陳謨星教授所提「三相不平衡電壓」產生鉅額的電力耗損。根據台電回應表示,發電廠發出來的電力為平衡的三相,三相就是三個單相,而台灣、日本及美國的一般住宅及商店使用單相電力,因為沒有辦法完全控制用戶端的用電,因此產生三相不平衡電壓,衍生的電力耗損是電力公司普遍要面臨的問題。至於工業用電大戶則使用三相電力,一般來說大用戶集中且參差使用,因此會減少電壓不平衡的情形;台電為降低將不平衡電壓產生的耗損,定期辦理電壓測量及負載調整,將不平衡電壓限縮於4.5%以內。
臺電表示,國際電工協會(IEC)確實曾提出供電系統的最大電壓不平衡因數限制在2%以下的建議,但這並非標準;如果要把三相不平衡因素改進到2%的程度,以減少電力耗損,必須在送電的饋線上大量投資,諸如自動電壓調節器、靜態無效功率補償器等設備,各國電力公司其實並不容易做到,且這樣的投資成本及減少的電力耗損是否值得,需要進一步審慎評估。
其次,有關核四改用天然氣部分,臺電表示,我國使用的天然氣需要從國外經過加壓、液化,再由海運進口;國內天然氣價格高昂,遠高於歐美大陸型國家所使用之管輸天然氣數倍以上,大量使用天然氣勢必增加發電成本。另外,國內天然氣卸收容量及儲存能力不足,且依賴船運進口,夏天的安全存量只有7天,易受外在因素影響,若颱風影響臺灣超過7天,將危及國家能源安全供應。即使興建新建天然氣接收站,需辦理土地收購及環評等作業,估計約需10~12年才能完工,時間上緩不濟急。
再其次,有關核四施工品質及圍阻體結構安全部分,臺電表示,核四反應爐圍阻體經實測取樣件之強度,遠大於設計強度;另外為確保施工品質,核四工程各系統施工完成後需依法規進行現場履勘,確認現場設備施工與設計相符,始能移交核四廠執行試運轉測試;而試運轉測試範圍涵蓋全廠各安全系統與發電系統,目的在於確保施工完成的系統均能正確地發揮功能。臺電公司也聘請國外具有同型機組經驗之專家協助進行現場履勘作業,包括GE、Hitachi、Mitsubishi、URS等公司,並於101年初完成工程全面履勘,提出18項工作須再補強,目前已完成6項,其餘12項預定今(102)年底前陸續完成改善。
長久以來,「非核家園」為全球性的「共通語言」,但在無法找到替代能源之前,可以確定每一個國家都無法實現的一句「理想」口號,而在臺灣因為參雜了政治因素,「反核四」似乎沒有理性的辯證空間。
倘若,繼續再以「政治干預科技」而反對「核四」,甚至不能讓「核四」完成剩餘的1%並順利進入運轉的話,不僅已投資的二千七百多億的人民血汗錢要化為烏有,更嚴重的是對我國往後的整體經濟發展及民生問題將產生的不良後果。這才是不被「政治左右」而認真看待「核四」議題的社區民眾所應正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