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真正的理解生活的一些道理,僅憑著說教是很難領悟的。所以,如果要感知事物的真諦,只有親自實踐後,才能明白它的精髓。
古人說:心即是理。理便是萬事萬物對人的意義。
理自有道,道自成理,天地之道,萬物之理。道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能夠指導人們行為的思想和準則,也是事情因果關係的邏輯和證據。道理從頭至尾,貫穿於生活和人性的始終。
經歷是生活本身對人性生存規則的一種碰撞。它既可以改變人的生活情趣,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質量,更能改變人的身心命運。
或者說:經歷是很多很多能夠影響人們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慣的一種生活行為。總覺得,對於人生來說,有多麼複雜的經歷,就有多麼深奧的道理。其實,人活著就是道理,怎麼活便是經歷。
讓一個人走向成熟的不僅僅是歲月本身,不僅僅是時間的速度。如果說歲月和時間是一個人生命過程的必然;那麼,道理和經歷就是人生命中不斷變幻和不斷重複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但每個人在路上感受的心路歷程是不會相同的。
人自從有了思維以後,就接受來自父母、家庭、學校、社會諸多方面的不同教育,和來自自身在生活中的不同歷練,而成長與成熟的經歷便從此開始。
當人真正駕馭了自己的時候,自己便成了道理本身;當人真正駕馭了生活的時候,經歷便成了生活本身。道理雖看不見,摸不著,經歷雖不可預測,但它們都像空氣一樣,是生活不能缺少的元素。
道理是生活的智慧,經歷是自己的人生。
在各種心靈雞湯、各種雅俗文字像雪花一樣飄落的今天,五彩繽紛的道理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讀了不少,我們嘗試了不少。可是,人要真正的放下生活,看淡紅塵,做純粹的自我,也未必能夠做到。
其實,人只有在經歷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後,才有可能真正的把自己沉澱。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也許是王維經歷生活的各種磨難後,心境真正超然的心筆。
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他為官受挫,中年自結佛緣,從道悟性。是慢長的人生拷磨才觸動了他筆下高達的境界。所以,他的詩總是文字酣暢,意境愜然。
柳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卻四次落第。無奈之下,屢醉青樓,以洩世俗。既是後來暮年及第,也是為小官一時,終因仕途坎坷,難彼鴻鵠之志而落得窮困潦倒、無依無靠、客死他鄉。
此句“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是他歷經了世事滄桑和經歷了種種打擊,看破世俗後發自內心的納喊!
記得我在一篇文章裡寫過這樣幾句話:人世間有好多事情大都說不清楚。多少人怀揣虔誠,低著頭顱,剛剛從菩提樹下把紛繁雜亂的心緒蕩滌乾淨,可當一腳再踏進塵埃里,心情還是原來的心情,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帶著累累傷痕在佛前尋覓人生的真諦,可當一個轉身走進云煙裡,人還是原來的人,傷痕還是原來的傷痕。
信仰是高於生活的道理,而活在現實裡的人,就必然要接受現實裡的瑣碎和繁雜。
當一次次的夢幻讓人迷失自我,當一次次的失望讓人躊躇不前,當一次次的磨難讓人舉步維艱。或者,發生在生活裡那些不期而遇的驚喜和意外,像年輪一樣刻在人生的旅途上,人才會真正的從心裡滋生出對生命的一種理解和尊重。
人只有在心情顛沛流離的時候,才會明白,生活原來就是這麼直接,直接到你時時用雙手能夠觸摸,直接到你處處用心靈能夠感受,直接到你每分每秒都在去思考。
所以,面對現實,人終究會有那麼一天,會讓自己先比道理步於人生的鳳凰涅槃。
成熟是人心理活動漸入淡定的一種狀態,是對自己思想意識的一種合理把握,是靈魂趨於平靜一種境界,是“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的自我人格完善。
人活著,縱然有學不完的道理,但能讓人變得成熟的更是人生的經歷和磨礪。而人只有在歲月裡變得成熟,才能把生活看成永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