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世係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編纂族譜是一個社會行為。
首先,續編族譜是歷史傳統。中國有著悠久的宗族歷史,也有著悠久的族譜編纂歷史。到了20世紀50年代,宗族制度崩潰,同門觀念弱化,宗族制度解體。
特別是經過“文革”的洗禮,中國的族譜編纂斷檔了四十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族譜編纂傳統才逐步恢復。今天很有必要延續這個傳統,讓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
其次,沒有族譜就沒有家族歷史,沒有完整的家族傳承。家族史為什麼重要?可以不寫嗎?不寫當然可以,不影響一個普通人的生存與發展。但如果有了家族史,會更好,更有意義。
不寫,先人事蹟沒有記載。不寫,自己的事蹟也不會被記載,死後沒有人知道。人來一趟人世間不容易,時間不長,至多百年。從歷史長河來看,其實百年相當短暫。沒有族譜,人類的家族記憶多只能追溯三代。
因為,家族上下代成員可以交叉生活的時間多不出三代,而且在時空上只能是部分交叉。如果三十年為一代的話,則父親只會了解爺爺的中晚年曆史,孫輩只能直接接觸爺爺的晚年,誰也無法完整地接觸上代或下代的一生歷程。同時,人的一生表現是多領域的、多方面的。
由此可知,上下代家族成員的直接接觸有較大的局限,時間上不可能全過程覆蓋,空間上不可能全方位重疊。三代交叉的百年之內,可以通過直接的接觸,有一個直接的大腦記憶。
三代之後,必須通過文獻的間接記憶來了解。隨著未來生活的無限延伸,人類大腦的歷史記憶會出現遞減現象,爺爺的事蹟會被遺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爺爺們的思想、事蹟不轉化成文字,記錄下來,祖先們的歷史記憶就會喪失,會徹底消失於地球,祖先業跡不為人所知,家族歷史若明若暗,家族從此成為一個沒有文化之根的家族。
相反,如果將家族歷史寫進一本書中,就有了一個文化之根,殘缺的家族就有了一個完整的傳承,能知道祖先的來源,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中國不能成為一個永遠只有三代記憶的實用民族,得知道自己從哪兒來。只有血緣傳承與文獻傳承相結合,這樣的傳承才是完整的傳承。
其三,族譜可以讓祖宗與後代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記住家族歷史?記住它幹什麼?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留念歷史記憶,可以隨時回味,溫故而知新,從中獲得一些教益。
大腦中的歷史記憶是一筆財富,留存大腦中,可以自用。如果外化,講給人聽,可以小範圍內他用。如果進一步寫成書面文字,可供更大空間人所用。
人類的高明,在於可以將智慧寫成文本,不斷流傳下來。編纂自傳、家族史,讓自己的事蹟與記憶不斷傳承下來,至少在家族中不斷傳承,這是一種相當積極的人生觀。追溯生活歷程,總結人生得失,是做人的一大任務。
人類的偉大,正在於能用文字記錄自己的言行。祖先逝世以後,只剩下文化價值,其人生經驗、人生歷程,會對後人有一定啟發。有了文本,人死之後,其故事仍可流傳於世,可以為後輩所傳承。
有了家族史,就建構起一座家族精神家園,可以激勵後人,精神相通。一個人站在列祖列宗前,翻閱著記錄著祖輩生命承繼過程的族譜,那種生命的神聖感覺與歷史感覺,對一個人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重親情,提高自己的責任感,是起著無法替代的勵志作用的。
其四,修族譜是家族歷史文化積累的開始。一個家族歷史的輝煌或平淡,必須通過文本來展示。只有文本,才可以超越時空而流傳。沒有歷史記載的家庭,是一個文本中不存在的家族。有了家族歷史的文獻積累,才有資格稱為文化家族。家族文化有一個積累過程,沒有幾代人的積累,是不可能進步的。
一個人解決溫飽以後,只想著物質享受的人,則是境界十分低下之人;如果能進一步做一些文化事業,那就是一個境界相當高的人。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文化人,應該有所覺醒,主動地承擔起家族文化建設之任。
我輩今日不修譜,三代之後誰知你。你記住你的祖輩,子孫也會記住你。修了族譜,從此就開了一個好的頭,進入家族文化傳承時代,以後可以不斷地續修下去,讓家族文化不斷傳承下去。修族譜還意味著我們沒有忘本。
而今,族譜已經不再單單是族譜,而是對祖先的一種尊敬,是對家族延續的一種責任。如果沒有族譜,那又如何繼承先輩優良傳統,如何讓先輩的光輝事蹟為後輩所敬仰。
古人云:禮莫大於尊祖敬宗,典莫大於修族譜。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曾說:“百事不泯,有益於史乘者,續譜也。”並進一步指出:“族人無譜,則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則姓紊亂,與禽獸何異焉!”宋理學家張載指出:“沒有族譜,人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
族譜,作為姓氏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經過改朝換代,社會變遷,風風雨雨幾千年,延續至今,充分說明,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巨大的社會作用和強大的生命力。
雖然歷經戰亂和風雨,終究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光明。在新形勢下修續族譜,對繼承中華優良文化傳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同時為子孫後代留存一份無價的寶貴財富。
編修族譜,上以溯祖宗昭穆之序,下以清子孫世派之源。發揚古賢之風範,傳承先人之美德。重申族規家訓之諭,啟迪子孫後代之本。能增強氏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和感召力,可激發同根、同源、同宗的血緣親情。
族譜中記錄的歷史名人,尤其是明君帝王、賢臣良將、封疆大吏、高級官員,他們安邦治國,維護民族利益,耗盡畢生精力,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以此教育後人,牢固樹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觀念和愛國、愛家、愛民族的情懷,共同把偉大祖國建設好。
族譜中記錄各行各業的精英,愛崗敬業,奮發向上,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創造了不凡的業績,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用他們的業績,教育後代,樹立遠大志向,虛心學習,艱苦創業,不斷探索,再創輝煌。族譜中的族規,要求族人遵紀守法,不搶、不盜、不嫖、不娼、不賭、不吸毒,是法紀教育的重要內容。
族譜中的家訓要求族人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兄弟互攜,妯娌相邦,家庭團結,鄰里和睦。在社會生活中,誠信待人,童叟無欺,不坑蒙拐騙,不以強凌弱,應助困濟貧,見義勇為。
這些內容,是道德教育的教科書,是教育後人“忠、孝、善、美”的特殊教材。對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與當前建立和諧社會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