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了解了漳州、潮州閩粵交界地區的歷史,你才會更懂得台灣。台灣的開發,要感謝這個三省交界,中國歷史上曾經最難統治地區的最苦難的人民。
土樓代表了漳州、潮州什麼樣的歷史?
今天,福建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永定土樓、永靖土樓。均坐落在福建南部,閩粵交界的漳州市、龍巖市。漳州的開發始於唐代。要遠遠落後於福建更北部的泉州、福州。
相比全國其他地區,為什麼要建這樣碉堡式樣的房子呢?顯然是為了防禦。防禦誰呢?如此密集的土樓群,顯然要預防的敵人極其強大。說起來,還要談談閩粵交界的開發歷史。
福建的開發,自北向南,自西向東,最後落腳點便是漳州。而相南鄰的是廣東的潮州。歷史上有知名的潮州商幫。也是廣東嶺南地區最後的開發地點。
兩廣的開發,最早是秦漢,從湖南越過南嶺,沿珠江三角洲進行開發。相比,珠江在東部的支流東江(惠州)地區,位於南嶺南側,閩粵贛三省交界的潮州(梅江、韓江流域)自然成了最後開發的地帶。
於是,當兩個最後開發的地點,相互相遇之後便形成了今天閩粵交界地帶。在專制王權時代,兩個省級區域管理的末梢,顯然統治是最薄弱的。今天,福建南部,漳州的平和縣、南靖縣以及永定縣,廣東東北部,潮州、梅州(過去是潮州的一部分)的大浦縣直到明代中期才建縣。我們後面會講,有著時代意義的地名,比如平和縣就是王陽明在贛南平亂、閩粵邊境平尤溪賊、像湖賊(在此區域建立平和縣)後設立的縣制。
有幾個因素造成今天閩粵邊境、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成為最容易出現農民起義、族群械鬥以及局部戰爭(倭寇之亂)。
可以說,從唐宋開始,一直到明清,閩粵交界的漳州、潮州地區就沒有消停過。此地,從來都沒有被中央政府真正有效統治過。曾經在這個地方先後稱王稱霸的有:畬族、壯族苗族等南越、閩越系南方少數民族;元明時代回遷的客家人;倭寇。
永定和南靖的土樓群的上千座土樓大多都是明代中期以後客家人和當地人防禦族群械鬥(土客關於土地等有限資源的爭奪)和防禦倭寇之用。
為什麼這裡成了“不安定人士”的天堂呢?有幾個因素決定
地理因素。粵贛之間是南嶺東部餘脈,閩粵邊境之間,雖然沒有大型山脈。但由於閩東南地區,晉江(泉州)南部,沒有足夠遼遠、腹地深遠的河流,使得,福建的開發,對於泉州以南沒有足夠的進取心。
漳州所在的九龍江(龍溪)足以形成農耕的谷地遠遠不如泉州晉江。潮州所在的韓江(汀江)也一樣。這也導致,越過南嶺的兩廣的開發者,更大的精力放在相比更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中國東南的少數民族之一,目前僅有70 萬人的畬族,在唐宋時期便被中原農耕漢族擠壓到了白龍江以南,白龍江舊稱柳營江。柳營者,防禦九龍江南岸的畬族、壯苗等少數民族。
歷史上,少數民族往往也集中在中原漢族統治的末梢,於是缺乏有著農耕腹地河谷平原的漳州、潮州交界地區,便成為少數民族生活地區。
明代中期,由於南遷的農耕漢族過度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部分客家人開始回遷到贛粵邊境的南嶺地區以及閩粵交界地區。王陽明剿滅閩南像湖賊,設立平和縣,便是這一時期。
閩粵交界的灣區和良港海島造就了中國最牛的航海技術和水手、海盜
同時,中國面臨的太平洋西岸,在閩浙沿海以南,才開始形成曲折的灣區,而一個民族和地區的向海型(航海文明發達)與否,直接的地理因素就是是否有港灣和島嶼、良港。
閩粵交界顯然符合這一條件。明代中期,屬於潮州的南澳島,幾乎成為倭寇的一個最重要的政治軍事基地。直到,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將其剿滅。
直到今天,福建沿海的福州馬尾(閩江口)、泉州、廈門,以及廣東汕頭(過去屬於潮州)依然是中國最好的港口。泉州從唐宋時期便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港口。甚至直到明代短暫的隆慶開海(隆慶年間沿海貿易對外開放)時期,也是在九龍江口的海澄。今天漳州龍海(龍溪和海澄合併後的名稱)地區。
目前,無論學術界,還是吃瓜群眾界,已經達成共識,所謂倭寇,很大程度都是中國沿海的中國籍海盜。明代封關禁海,本身便缺乏可耕河谷平原,靠海上貿易為生的閩粵沿海居民只能變海商為海盜。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
閩南有鹽鐵之利
閩東南漳州、龍巖和長汀地區,很多地名都叫坑,便是由於此地唐宋時代便有銀礦、鐵礦等資源。自然,能淘金的地方,自然免不了不逞之徒在此鋌而走險。這和美國西部開發一個道理。直到今天,閩東南還有一個金礦開採起家的公司叫紫金礦業。
同時,韓江上源的汀江,又可就近將海鹽運往贛南腹地。鹽鐵之利,使得,長汀(汀州)、個隔壁的瑞金成為閩贛地帶的中心城市。抗戰時期,長汀甚至是福建政府和廈門大學的臨時駐紮地。長汀源於汀江(韓江上源)。
在歷史上,由於認為中國所有的河流都是最終東流入海,汀江曾經被認為是中國唯一一條南流的江河。所有故名汀江。丁,代表方位南。汀江故名。而長汀(歷史的汀州)也得名在汀江上游沿岸。
漳、泉和廣東潮州人民移民開發台灣
土客的械鬥,倭寇的騷擾,閩粵交界的生活顯然不易。缺乏陽光明媚照進來房間的生活,土樓帶來的安寧僅僅是貧苦中的安寧。隨著人口的增加,農耕人民更加缺乏可耕的土地。於是,只有兩條道路:下南洋經商和去台灣墾殖。
相比廣東沿海更多下南洋,到東南亞討生活,明代末期(鄭成功家族統治台灣時代)到清代收復台灣時期,漳州、泉州沿海的居民更多是到台灣開發農耕。
連橫在《台灣通史》中指出,台灣的開發,有三個群體:漳州人、泉州人和廣東人。最初,為了爭奪好不容易從高山族手裡搶奪的有限的土地資源,械鬥傳統也帶到了台灣。漳泉械鬥、閩粵械鬥。械鬥曾經伴隨了台灣農業開發的最早時期。
根據地形,台灣的開發,從安平城(鄭成功登陸趕走荷蘭殖民者的地方)所在的今天台南地區為中心,自南向北,然後自西向東。
台灣中央山脈顧名思義,在台灣島中部南北走向,偏東一些,這就造成台灣主要的河流均是西流入海,相比而言,主要河谷農業地區都在西岸。因此,台灣的最早的農業開發便是西岸。
其實,全世界的移民墾殖都是一個方法,政府頒發執照,以商號的形式募集資金,墾殖隊伍中,一部分是兵(防衛),一部分是佃農(生產),然後同原住民開戰(中國大陸移民是同原住民高山族開戰,北美歐洲移民是同美洲印度安人開戰),佔領土地之後開始發展農業生產。
今天台灣的主要西岸城市,彰化、嘉義,新竹均是當時的墾殖據點演變而成。新竹原名竹塹。通俗說就是竹籬笆防禦系統的意思。從竹塹到新竹(縣),再到今天的竹科(台灣“竹科”人士相當於中國大陸中關村IT 高收入人士。)足見歷史的演變。
西岸的苗栗(貓裡)和東岸的宜蘭(噶馬蘭)都是源於高山族稱號的音譯。嘉義得名是清代乾隆五十年台灣天地會林爽文反清起事時期,唯有此地據點沒有被起事者攻破,清政府為嘉獎其節義,故名。彰化,顧名思義,和中國大陸化字輩(懷化、遵化、新化、安化)的地名含義一樣,表彰王化之義。
台灣所有的城市,均和大陸移民的墾殖歷史有關。目前台灣最大的幾個城市和港口只是在後來台灣商業發展時代,港口地位凸顯時才興盛起來。比如基隆港(原名雞籠)、高雄(原本是鳳山縣沿海的高雄街)和台北市(淡水溪艋舟甲)。
由於靠近太平洋的台灣島東側沿海,河流較為短促,可耕作的農業地區狹隘,台灣東海岸地區是最晚開發地區,今天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台東,原名卑南縣,卑南便是高山族一個族群的名稱。
高山族這個稱號目前也逐漸被台灣原住民稱呼所取代,所謂高山族,並不是台灣南亞人種的原住民天生愛生活在高山的原因。和中國大陸所有的少數民族一樣,被農耕漢族擠壓到高山的原因而已。
從鄭成功之前的海盜盤踞時期,零星的華人在台灣漁獵,再到鄭成功帶到台灣島墾殖的最早的二十萬人,經過清朝收復之後到今天,已然2300 萬人。
台灣光復之前,台灣已經有560 萬人口。1949 年前後,中國最後的一次移民潮中,大陸移入170 萬人。
1949 年之後移民台灣的大陸人,稱更早的台灣人叫台客,後者稱前者大陸人。
其實台客依然是明清,尤其清代的漳、泉和廣東移民的後代。所以,台獨是沒有道理和嚴重不可能的。
今天,台灣所有的河流和福建一樣,都叫溪。便是閩越、閩南的文化傳統。
連橫先生講到一個波蘭人的故事
台灣真正的開發,和中國化離不開漳泉和廣東人的農業開發。作為孤懸海外的海島,其歷史價值是被中國人隨著大航海全球化時代開始以後,才逐漸認識到其開發價值的。
明代鄭成功之前,大陸的專制王權政府僅僅將台灣稱為島夷和小琉球。而此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荷蘭和西班牙人已經開始佔領南北,建立據點。
台灣的價值曾經被無數中外有識之士惦記。連橫在台灣通史中,曾經提到一個波蘭人的故事。雖然中國正史沒有記載,但連橫先生覺得這個人非常值得一提。
有一個波蘭貴族,乾隆年間被沙俄流放到西伯利亞,這個猛人趁沙俄人不注意,和幾十個人一起劫持了一首沙俄艦隻從勘察加半島一部沿西太平洋南下,飄到台灣,在台灣東海岸今天宜蘭原住民地區上岸後,他經過和原住民了解和溝通,甚至還曾利用艦上的幾門大砲幫原住民的一個族群打了勝仗。這小子覺得台灣島十分有殖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天基隆港地區他見到幾個歐洲人之後,更堅定了他的信心。後來,順利回到歐洲的他還不斷遊說法國國王等人到台灣殖民,但都沒有得到成功。此人和他的故事到此無疾而終。
最後,連橫先生感慨,一個加拿大人,不,一個波蘭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甚至都能認識到台灣島的價值,而我們自己此前卻沒有好好經略台灣寶島,真是值得深思、驚醒和慚愧。
讓我們感謝那些有名和無名的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台灣開發者們。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今天中國不可分割的寶島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