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院子裡婆娑的樹影,是母親手中的一縷飯香,是故鄉一抔溫熱的黃土,是寂靜夜裡的心潮湧動。
鄉愁,是家國情懷,是文脈延亙,是精神依歸,是璀璨的歷史文明,代表中華民族的符號。
傳統文化基因帶出去,讓美好的祝福伴隨著下一代成長,讓自己的孩子從直觀感受中了解,刻骨銘心的記住“我從哪兒來”。
●廣州陳家祠
●福州閩王祠
在廣博精妙的華夏古建文化中,祠堂無疑佔有重要位置。風格古雅、氣勢宏偉的祠堂建築,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偉大創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內涵的重要表徵。
●上杭稔田李氏宗祠
●韶山毛氏宗祠
作為中國鄉土保存最多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的建與毀、遷與修,記載著鄉土人文的滄桑變換,記載著人間的盛衰沉浮。
●南靖書洋裕昌樓天井中間的祖堂
歷史的綿延,文化的傳承,祠堂留給今人與後人許多珍貴的過往信息,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祀奉、神靈崇拜、典章文物、訓誡箴規、工藝美術等文化內涵及審美情趣,並且通過各種民俗活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成為人們慎終追遠、崇德報功、敦宗睦族,增強家庭和宗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
周寧浦源鄭氏宗祠
祠堂 “ 用自己存在的方式來詮釋時代文明” ,延續民族精神。
長樂青山黃氏宗祠
今天,當我們推開祠堂厚重的大門時,一個個古老的傳說,一段段歷史的故事,無不讓人喜悅感動。一個祠堂就有一部家族歷史,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館。
●雲南騰沖寸氏宗祠
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宋代以前,民間對先祖祭拜一般採用墓前祭祀的方式。只有王室才有祭祀祖先的建築物,稱為太廟或宗廟。明清時期宗祠、家廟大量修建,成為中國宗族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
●浙江南靖劉氏家廟
宗祠、家廟,是同姓族人祭祀先祖、緬懷先賢的場所。“ 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保持著後人與祖先心靈的溝通,是連接後人與母體文化的血緣臍帶” 。
●廣東茶山南社齋醮
宗祠蘊藏並積澱著民眾質樸而又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人們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這是由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決定的。一個村落聚居生活著同姓的一個或幾個家族。各個家族各自建立自己的宗祠、家廟用以緬懷和祭祀祖先。通過對共同祖先的祭祀,保持家族血親關係的延續和凝聚;又通過宗祠把家族成員聯繫團結起來,維繫家族、宗族的穩定,形成宗族內部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每逢祭拜先祖、重修祠堂、祖墓和族譜,家族群眾皆作為一大盛事,全族合謀共圖。
客家婚禮
宗祠功能除了祭祀緬懷先賢外,家族重大的民俗節慶、婚喪儀式等,都會在這裡面舉行;還有合族議事,宗親長輩仲裁家族內糾紛之事。家族內輩分尊卑很有講究,族長代表家族執行族內賞罰。
宗祠裡表現宗祠文化的實物很多,如族譜家譜、楹聯匾額、神主牌位、世系圖表等,從中可以看出家族歷史、族人榮耀、家風祖訓、建築藝術、文物內涵、民俗風情、傳統技藝,以及地方特色等。
宗祠楹聯
宗祠扁額
這是老一輩人外出謀生歸來認祖歸宗場所,也是海外遊子都抹不去的家族情愫和深刻鄉愁。回鄉尋根問祖的台灣宗親、海外僑胞,正是藉助宗祠、家廟和族譜,找到自己的祖根與血緣的。
作為人們的精神家園,祠堂在風雨中屹立幾千年。它是濃縮本土文化色彩的 “ 原生態古村落 ” ,是孕育生命與希望的熱土。
●婺源汪囗俞氏宗祠
它與鄉間眾多的古塔、古橋、古民居、古廟宇等交相輝映,成為華夏大地上獨特的人文景觀,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保護,有的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許多成為珍貴遺跡、遊覽勝地。古老的祠堂呈現出新的時代價值,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雲南騰沖張氏宗祠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如果說對家族脈絡的追尋是一種“歸根”的情結,那麼“祠堂”就是這根的符號,根的標誌。
●福州螺州陳氏宗祠
當我們仰望星空,遙想先祖時,祠堂就成為尋根溯源的重要坐標,眷念原鄉的精神家園。撫今追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踏上尋根尋親的旅程。
自從海峽兩岸開放民眾探親旅遊以來,台胞省親謁祖、續譜聯宗者和“進香團”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據統計,台灣80%的人祖籍福建,福建80%的人來自中原,兩岸民眾不僅血脈相連,信仰也是相承的。
●山西運城關帝祖祠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 “ 根 ” 和 “ 魂 ” 。每年,大批台灣宗親返鄉祭祖,沿著先祖們的足跡回鄉,都是為了完成源自心靈與血緣的回歸和朝聖。
●開漳聖王--走王習俗
他們在用親情鄉愁,丈量著時空的距離,見證著文化的生命。祠堂具象代表著傳統的血緣文化,是人們凝聚心靈的符號,將在家族世代傳衍中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