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金門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
今天是金門“ 八二三砲戰” 60週年,十幾天前,重走那片曾經的烽火戰場。
看著眼前的軍事碉堡,耳畔彷彿響起隆隆炮聲。1958年8月23日傍晚17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廈門隔海開始砲擊金門,那一夜彈如雨下。戰況最激烈的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有超過 47 萬發砲彈落到金門,全島烽火連天,千瘡百孔。據了解,落彈的密度遠超過中外戰爭史上的任何一場。
烽火無情,和平無價。現如今我在廈門與金門之間無數次來來往往,金廈間眺望,宛若毗鄰。本月5日,作為大陸駐台記者,我又赴金門報導見證了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實現“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盛況。當年砲擊金門最猛烈的圍頭,成為大陸向金門供水的起點。
砲彈鋼刀、金門高粱酒、一條根成為遊客的熱門伴手禮。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在社群媒體上寫到---“兩岸情仇一杯酒,天來靈水一條根”。從前“金門廈門門對門”,小三通後“金門廈門一個門”,泳渡、通水後“金門廈門沒有門”。金門模範街上“金門廈門門對門 大砲小砲炮打炮”的對聯已然成為遊客拍照的一景。
也許和從事對台工作有緣,我剛入職當記者時所在的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其前身為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就是為配合福建前線部隊砲擊金門而成立的,1958年8月24日正式對金門廣播。而在對岸的金門馬山觀測所,也設有對大陸軍民“心戰”喊話的“馬山播音站”,喊話一段後再播放一段鄧麗君的“靡靡之音”。1990年代,我在福建還常聽前輩們說到一個詞---“單打雙不打”,就是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後來才知道,那是毛主席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單打雙不打” “以打促和”的方略,逐漸減少對金門的砲擊攻勢,直到 1979 年中國和美國建交才停止砲擊金門。
走過烽火歲月,回望歷史,為什麼要發動八二三砲戰呢?曾任國台辦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現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的王在希近日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表示,發動八二三砲戰不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當時美國仍對中共有很深敵意,也剛與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同時美國也看到中共在大陸政權已經穩固,蔣介石反攻大陸已無希望。在此背景下。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蔣介石放棄福建管轄的金門、馬祖,以海峽中線為界,與大陸“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事實。當時蔣介石拒絕接受美國建議,因為當時兩岸之爭本質上是法統之爭,蔣介石將台灣作為複興基地,若貿然放棄屬於福建省管轄的金馬地區,那麼它在台灣的合法性將不復存在。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副院長李振廣也指出,戰役打響後反而逼得美國不能放棄金馬,否則形同在全世界示弱,最終也讓艾森豪威爾不再對蔣施壓。
所以,這場戰役實際上是毛澤東給蔣介石的 “策應”,是一場“軍事形式的政治鬥爭”。王在希認為,因為這戰役凸顯兩岸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民族內部矛盾,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對照當前兩岸關係,是對台獨主張最有力的回擊。
憶往昔崢嶸歲月,偉人逝去,“八二三” 又何嘗不是智者之間為兩岸和平統一達成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