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析/中美元首通話前.川普做出重要決定

  2025年9月19日,在中美元首通話前,《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在中美馬德里貿易談判剛結束、兩國元首即將通話之際,特朗普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叫停價值4億美元的對台,這一決定猶如一記耳光,扇在了“台獨狠”分裂勢力的臉上,賴清德或下台。川普的這個決定看似突然,其實是中美戰略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的必然結果,更折射出台灣在美國對華戰略棋盤中的真實分量。

可能是 1 人和白宮總統辦公室的圖像

  這次川普叫停對台軍售的時機頗為耐人尋味。就在日前,中美兩國在馬德里剛結束一輪重要談判,雙方就TikTok問題解決方案、減少投資障礙、促進經貿合作等達成初步共識。美國財長貝森特明確表示,下一輪會談將聚焦貿易議題,預計一個月後舉行。他也表示,中方對稀土礦物和磁鐵的出口管制也在此次談判中被提及,並將成為即將舉行的會談的重點。美方也希望中方擴大採購美國大豆和重啟波音客機的訂單。在這種背景下,川普突然叫停對台售武絕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心算計的戰略調整。

  回顧川普執政以來的對華政策,從發動貿易戰、加徵關稅到實施科技封鎖,美方非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深陷供應鏈斷鏈危機。今年6月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美國企業的稀土庫存僅能維持2-3個月生產,若供應鏈持續中斷,美國工業體系將面臨癱瘓的風險。這種局面不僅與川普"製造業回流"的競選承諾尖銳對立,而且給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這也迫使華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

  今年7月《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國際媒體曾廣泛報道,賴清德計劃"過境"美國的行程被川普斷然拒絕;隨後台所謂"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擬與美國防部高官的會晤也遭取消。這些訊號已經預示美國對台政策的微妙變化,此次叫停對台軍售,正是這種對華政策反思的直接體現,這也徹底暴露了台灣在美國戰略棋盤上的真實分量——只是一枚隨時可棄的棋子。

  深入分析可見,美國調整對台政策存在多重動因:首先,台積電赴美投資以及台灣接受20%關稅後,台灣當局的利用價值已經大幅縮水;其次,解放軍在台海常態化的戰備巡航已實質性壓縮美軍幹預空間;更重要的是,美國商界持續施壓,要求結束對華貿易戰以恢復企業競爭力。面對這種局面,川普政府顯然不願因台灣問題而節外生枝,影響更重要的對華經貿談判。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最新兵推結果或許最能說明問題。兵推結果顯示,在可能的台海衝突中,美軍若實施直接的武裝干預將遭受毀滅性打擊:損失2艘航空母艦、10-20艘主力戰艦、數百架戰機,士兵傷亡達數千人。更嚴峻的是,美國本土都可能成為解放軍遠程飛彈的打擊目標。一位參與推演的專家直言:"若大陸被迫採取統一行動而美軍介入,美國本土就完了。"這種軍事評估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保台"的戰略決心,正如一位美國官員私下坦言:"台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也不值得美國為之開戰而折斷自己的矛頭”。

  在中美元首通話前,川普突然叫停對台售武,揭示出大國博弈的本質規律:當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發生根本性轉移時,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阻擋理性的回歸。賴清德當局的窘境,本質上是"台獨"幻想與兩岸統一大勢碰撞的必然結果。而美國的政策調整則印證了國際關係中的鐵律──沒有永恆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更宏觀視角來看,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敏感點。大陸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許任何外來干涉。解放軍持續強化的戰備能力,不僅有效震懾了"台獨"分裂勢力,也讓美國清醒認識到軍事幹預的巨大風險。同時,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使得任何試圖與中國"脫鉤"的行為都變得更像是「慢性自殺」。而對台灣當局來說,將自身安全寄託於外部勢力終究是靠不住的。

  從金門砲戰中美艦倉惶逃往公海,到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與台"斷交、廢約、撤軍",再到今日叫停對台售武,美國對台政策始終服從於其自身的國家利益需要。深諳美國對台政策底線的呂秀蓮曾說過,「台獨」已大禍臨頭,指望美國「出兵保台」,就是癡人說夢,不知死活。說到底,台灣的前途與命運終將由14億中國人民共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