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學術論壇/閩南文化海外傳播途徑及傳承保護對策建議

■前  言
  以閩南文化傳播為研究物件,從研究主題、發表年度、研究層次三個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已有研究視點不夠集中,基礎應用研究相對薄弱,沒有深入挖掘出海外閩籍僑商在地化傳播能力。據此,從閩籍僑商助力閩南文化海外傳播及在地化的角度展開研究,分析閩南文化海外傳播途徑及方式,並對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及保護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新時期進一步促進閩南地區非物質遺產的海外傳播、傳承及保護提供借鑒。

■閩南文化、海外傳播、閩籍僑商、在地化

  文化傳播作為人類社會最早的活動之一,在不同文化攜帶的相互溝通、交流作用下,實現文化的交融。如移民、通商、外交、旅遊、戰爭、留學等一系列人類活動的開展,有效促進了各民族、地區的文化交流。在大眾傳播媒介還未出現的古代,移民、通商是實現文化傳播最主要的途徑。而閩南作為我國福建地區主要僑鄉,受當地獨特“商”文化的影響,閩人自古就有崇商、移民的傳統。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閩商已經遍佈全球,在民間紐帶的作用下有效地實現了人員、資金、資訊、文化在我國與海外之間的互通有無。且長期以來,閩商華僑在開展海外經商的過程中也一直不遺餘力地致力於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及在地化事業,並借助海外華人社團、媒體、學校在閩商華僑社會中的支柱作用,為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與在地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基礎。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巨大影響下,“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為我國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我國豐富的閩商華僑資源,我們應當在把握時代發展機遇的同時,廣泛凝聚全球閩商華僑正能量,借助其在海外的根基與社會影響力,來大力推動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為新時代中國夢的閩南篇章做出新的貢獻。

  在中國知網文獻以“僑商、閩南、文化、傳播”四個關鍵字為檢索要素,得到有效主題分佈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範圍為切入的研究占9.38%,以華僑教育為研究視角占6.25%;以社會變遷為研究視角占3.13%;以閩南文化、閩南僑商、地理分佈、區域差異、華夏文化、華人華僑為研究視角的僅占3.13%,多項研究領域均占比3.13%,分佈較為分散。很多研究領域研究數量為個位數,呈現研究視點不集中狀態,以閩南僑商、閩南文化、華人華僑為研究主題的成果分佈相對來說占比較小,應加大重視和研究力度。

■研究主題分佈

  以“僑商、閩南、文化、傳播”四個關鍵字為檢索要素,得到有效文獻年度分佈資料圖可知,此類研究2013年以前基本為停滯狀態,並開始有研究發表,並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至2015年達到峰值,2016-2018年開始研究量逐年下降,2019年達到最低點,至2020年又出現增長態勢,但是還未超越2016年的峰值,希望閩南文化在海外傳播領域引起廣大學者的重視,今後研究爭取實現逐年上升,加大對閩南僑商對閩南文化在海外文化傳播的重視。

■發表年度分佈

  以“僑商、閩南、文化、傳播”為核心的研究,目前100%全部集中在基礎研究範疇。據瞭解,福建省政府出臺了多項支持華人華僑的政策,以及鼓勵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政策措施,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每年定期組織相關學者們研討,閩南文化研究應不僅僅局限於基礎研究領域,需與地方產業相融合,走向應用研究。對此,福建省出臺了各項政策利好;希望相關學者多多關注基礎應用性研究,更好地指導行業產業發展。

■研究層次分佈

  根據以上研究主題分佈、發表年度、研究層次三個維度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閩南地區豐富的閩籍僑商資源,還是應當在把握時代發展機遇的同時,廣泛凝聚全球閩籍僑商正能量,借助其在海外的根基與社會影響力,來大力推動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為譜寫新時代中國夢的福建篇章作出新的貢獻。

一、閩商華僑助力閩南文化海外傳播的途徑及方式

  文化可以通過藝術展覽、商品銷售、人文習慣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能夠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多樣化傳播。海外閩商華僑憑藉其在海外的根基與社會影響力,為中華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的傳播架起了一座“橋樑”。閩商華僑不僅是閩南文化的海外守望者,同時也是傳播者。每一名閩商華僑都是一個單獨存在的閩南文化傳播載體。與此同時,閩商華僑借助海外華人社會中的華僑社團、華僑媒體、華僑學校、華僑廟宇、華僑企業等,為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節日慶祝、美食、藝術、中醫、舞龍等繽紛多彩的活動的開展,向海外人士充分展示了閩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華僑社團支撐閩南文化海外發展

  在華人社會中,社團的存在能夠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華僑社團對於中華文化的海外發展而言能夠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尤其在文緣、神緣、業緣、親緣、地緣的網路作用下,海外華僑華人源自現實環境及相同的文化歸屬感逐漸形成了海外群體聚集,為華僑個體的海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與幫扶。隨著華僑華人社團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組織類型、體系上華僑社團組織不斷細化,其中閩商華僑社團就是基於雙邊貿易活動的逐漸頻繁化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

  最早的閩商華僑團體形成于早期菲律賓,從最初的40多人發展至17世紀初的3萬多人。當今,隨著閩南華僑海外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及時間的不斷延長,閩商華人社團在功能上不斷轉變,已經從早期的閩商內部幫扶、聯誼的一般功能,拓展至維護閩商利益、融入居住國主流社會、維繫與祖國關係、協調華社與其他族群關係等多元化功能,為閩南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組織平臺。閩南地區現已成為我國著名的僑鄉,閩南文化相容並蓄,在原有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又糅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其自身特有的發展歷程決定了在閩南文化漫長的形成歲月中海外移民必然是閩南文化中的重要影響因素。

  時至今日,閩南華僑社團已遍佈世界各地,在閩南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歷了滄桑歲月帶有家鄉氣息的閩南文化活動已然成為閩南華僑尋根迎祖,體現對家鄉認同感的重要紐帶。閩南華僑社團在懷念家鄉文化的同時,也成為閩南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推手。

  作為華僑中的精英人士,閩商華僑無論是在經濟實力還是在綜合素質方面都較突出。因此,閩商華人社團憑藉自身敏銳的商業敏感性及文化自覺性,在以閩南文化、中華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上,開展了多元化的閩南文化傳播活動,如成立海外閩南文化交流協會、閩南中醫聯合工會、閩南華人文化藝術聯盟,開辦閩南畫家海外詩書畫藝展、閩南海外美食街等,極具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彰顯了濃厚的閩南文化人文氣息,表達了海外閩商華僑深厚的民族情感。閩商華僑社團在傳播閩南文化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不僅有助於喚起海外閩南華人共同的民族感情,還能夠通過聚集的作用使身處千里之外的閩南華僑再次體驗鄉民民情所帶來的溫暖,使更多的閩商華僑後裔重新回到閩南文化圈[1]。

  近年來,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國際性的閩商華僑華人社團活動的組織及開展異常活躍。如由福建省僑辦、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共同發起的世界閩籍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在增進世界各地閩商華僑社團聯繫方面起到了一個良好的橋樑作用。而2018年“一帶一路”閩商協作網的運行,更是為增進“一帶一路”沿線閩商華僑社團及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協作網運作僅兩個月就已經有34家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加入,有效地促進了社團之間在金融服務、商貿對接、法律支持、投資環境等相關資訊的溝通。

  (二)華文教育助推閩南文化海外傳播

  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分支,源遠流長,是閩南人民一直以來都引以為豪的一種優秀文化資源。但受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閩南文化的海外輸出在很長時間內都存在受阻的情況。而華文教育組織體系的創辦及其在海外的本土化、在地化演變,使中華文化與海外社區實現了充分的互融,同時也為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

  在華僑的助力下,自17世紀末海外第一所華文學校——名城書院於東南亞創辦,我國海外華文教育就一直處於不斷發展壯大當中,並於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不僅擁有專業的師資隊伍,更有著一套完整的教學計畫,規模涉及職業學院、中學、小學、師範、夜校、幼稚園等。且在創辦理念上始終秉承著傳播中華文化、學習民族語言、保持民族特徵的主旨。通過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華文教育在海外的創辦不僅確保了華僑後裔能夠享受到純正的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使其與父輩一樣保有對中華民族、對中國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能夠借助教育的作用實現中華文化的在地化、本土化融通,有助於提升在住國政府及人民對華僑社會的理解。

  如2017年國僑辦為更好地向世界傳播展示中華優秀文化,表彰了千名優秀的海外華文教育工作者,並且為部分教師頒發了“海外華文教師終身成就獎”,通過這樣的活動告訴生活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同胞,尤其是新生代的華僑華人,一定要瞭解中華語言及文化,要留住根脈。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海外華僑華人6000多萬,並且分佈廣泛,在世界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僑胞的蹤跡。所以華文教育要廣覆蓋、深植根,發揮重要的作用,目的在於讓海外的中華民族子孫後代不忘本、留住根,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揚的希望工程,當然,在閩南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華文教育無疑起到了助推作用。

  近年來,閩商華僑積極開展活動,推動閩南文化海外傳播,大力發展華文教育事業。在閩商海外華僑的宣導和幫扶下,2014年福建省僑辦授予了九所海外華文教育基地,要求各院校發揮其在閩南文化研究領域的優勢,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與閩南文化的結合,建設海外華文教育基地,為海外閩南華僑華文教育提供包括專業教師、教材等在內的一系列教育資源支持。2019年,福建省僑辦主辦“絲路華教·2019年馬來西亞華小校長研修班”,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的30名華文學校校長參加,對我國國內閩南地區的教育情況進行參觀、考察、培訓。

  同時在國內外閩商華僑班的共同作用下,近年來以“尋根之旅”為主題的華文教育冬令營活動更是在閩南地區廣泛開展。在教師的帶領下,閩南華僑後裔學習閩南漢語方言、傳統藝術,聆聽閩南文化講座、閩南風俗民俗講座,參觀廈門、福建、南安等地風景名勝,有效地促進了閩南華僑對閩南以及對祖國的瞭解[2]。如閩南地區的客語,又稱客家語、客話、客家話等屬於漢藏語系,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在國內屬於保留最古老語素痕跡較多的一種方言。廈門大學在文化講堂當中,由林寶卿老師介紹閩南方言,帶領大家走進閩南方言俗語,一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一首方言歌謠《大田後生仔》火遍抖音,火出海外,歌中的方言就屬於閩南語中的大田方言,網路版一位元廈門小夥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出了翻譯諧音版,教大家一起學習閩南方言。

  (三)閩南文化隨閩商華僑走向“海上絲綢之路”

  閩南文化是我國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一體多元、淳樸豐厚、與時俱進、貫通古今、情牽世界而著稱。作為閩南文化的締造者,閩南族群極具創新開拓精神,無論是早期從我國北方向南方的遷徙,還是後期在東南沿海地區的開疆拓土,都充分彰顯了其求變、創新、務實的發展精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泉州是一座有著百年發展歷史的古老城市,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將其稱為“光明之城”,這裡不僅是閩南文化的起源,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南族群以泉州刺桐港為依託,通過航海經商貿易活動的開展,沿海上絲綢之路一路漂流,遇陸而生,與沿線國家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互惠互信的命運共同體。

  自我國宋元年間一直到明清時期,閩商就與海外各國一直都保持著較為頻繁的貿易往來,東至日本、西至南北美洲、南至東南亞諸國、北至歐亞都能夠找尋到早期閩商華僑的足跡,閩商貿易的商品種類更是涉及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等大宗貨物。貿易交流不僅為國人觀察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更是在很大限度上增強了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其對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國的下午茶文化以及歐美的瓷器文化等都影響深遠。閩南文化隨閩商華僑逐漸走上絲綢之路,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雖然遠離中原,但閩商華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始終秉承著“臨終追遠”的民風,通過修祠堂、晉主、祖祀、建族譜一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鍛造了閩南人“重鄉崇祖”的家族精神。如已經形成品牌特色的三明市寧化縣舉辦的大型石壁祭祖活動。“

  第25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由三明市客家聯誼會舉辦,廈門市客家經濟文化促進會、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等共同主辦。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145個客屬社團、客屬嘉賓及本地宗親約1.2萬人齊聚祖地,萬人齊聚“尋根謁祖,共話發展”,起到了追尋文化根脈的作用,有效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合作。如在過寧化縣石壁客家祭祖大典活動期間,寧化縣還先後舉辦了海峽兩岸客家武術大賽、海峽兩岸客家姓氏族譜展示交流會、甯台農特產品展銷會、石壁客家論壇等系列活動,通過閩南人“重鄉崇祖”的家族精神,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盛宴。

  與此同時,基於閩南人“山海交融”的發展精神,閩南文化在隨閩商華僑進行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西洋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積極借鑒不同地域文化精髓,在海納百川的同時積極求變,實現了與居住國地域文化的共存共生,有效地促進了閩南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及在地化發展。可以說,正是閩南先民對世界強烈的探索精神,才使得閩南精神有機會隨閩商一起踏上“海上絲綢之路”,並堅定地走向海外,同時更是閩南人“重鄉崇祖、愛拼敢贏、重義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為閩南文化在海外的生根發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閩商對於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以及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3]。

  (四)閩南文化世界各地凝心聚力在地化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積極統籌國內國外局勢,相繼提出合作共創“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倡議,並以此為框架不斷推進和完善相關工作的穩步實施。基於福建省悠久的閩商華僑發展史及深厚的閩商精神、閩南文化積澱,我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對外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將福建省定位為我國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並將包括廈門、泉州等在內的16個沿海城市列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這意味著,未來我國大力實施“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福建省將承擔更為重大的使命和責任,同時對於福建閩南文化的世界傳播、經濟發展而言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福建閩南地區作為我國僑務名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擁有著十分突出的僑務資源,海外閩南華僑足跡遍佈全球78個國家、地區[4]。

  長期以來,閩南華僑始終堅守著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心系故鄉,踴躍支援家鄉建設,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捐獻方面表現突出。新時期,閩商華僑作為閩南華僑群體中的卓越代表,憑藉自身在海外扎實的事業根基、雄厚的財力及較高的文化素質,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其獨特作用及優勢日漸凸顯。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想全面推動閩南文化的世界傳播及在地化,就需要依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良好契機,找准閩商僑務資源與支點城市建設的著力點、結合點,凝心聚力借助閩商華僑的力量來推進閩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落地開花。

  自“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倡議提出以來,閩商海外華僑積極回應,在我國僑務工作部門及海外閩商華人團體的協力作用下,海外閩商華僑、華人團體與祖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凝心聚力共同參與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支點城市建設工作。在文化交流方面,以嘉庚精神、閩南文化、閩商精神的弘揚為主,積極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文化論壇、文化藝術節等交流活動,並依託海外完善的華文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留學生交換、尋根之旅夏令營等。
  例如,2019年由中國僑聯主辦,福建省僑聯、福州市僑聯承辦,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和福州市長樂區僑聯、美國福建會館、美國福建僑聯總會、日本福州十邑社團聯合總會及愛爾蘭華助中文學校共同協辦的2019年“尋根之旅”夏令營——福建福州營正式開營,來自美國、日本、愛爾蘭的41名華裔青少年參加開營式,將帶有濃郁閩南文化氣息的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南少林、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廈門鼓浪嶼等地串聯遊學,近距離瞭解體驗中華文化、閩都文化和閩南文化,瞭解祖(籍)國和家鄉的發展變化,開展文化尋根,實現閩南文化海外人群在地化傳播發展。

  另外還開展高端人才研修班、“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高科技人才培訓班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與海外閩商華僑及其居住國家之間的聯繫,實現了閩南文化在海外影響力的進一步拓展。在閩商華僑的助力下,2013年廈門陸續與普吉府、尼斯、杜桑貝等20個海外城市建立了國際友城關係。在未來的工作中,要繼續以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為主線,在積極構建全球各國閩商華僑文化認同合作的文緣社會基礎上,深耕閩南文化海外發展基礎,全面推動閩南文化的海外在地化發展。

  又如2019年廈門理工學院舉辦的"一帶一路"視域下首屆閩南文化海外傳播高端論壇,圍繞"一帶一路"的歷史與空間、跨文化語境下的閩南形象、閩台文學與文化交流、海外閩南籍作家、藝術家作品、閩南語海外圈變異研究、閩南文化文獻整理研究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加強了閩南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基地建設,有效促進了閩南文化海外傳播領域的研究,對海內外同行之間的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世界各地學者凝心聚力為閩南文化在地化研究貢獻力量。

二、加大海外傳播傳承及保護閩南文化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海外華文教育,傳承閩南文化

  文化的發展在任何時候都離不開教育,海外華文教育能夠憑藉自身在海外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完善的教育體系,為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承及發展提供重要的輔助作用。在海外華僑的助力下,目前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建有兩萬多所華文學校,華文教師更是達到了數十萬名。在未來的工作中,要積極發揮海外華文教育對閩南文化的傳承作用,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海外閩南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海外閩南華裔青少年教育工作上。以國內閩南文化教育學校及華僑學校為依託,積極與海外華文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並依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海外華文學校提供包括閩南文化研究學者、專業教師教具、友好合作育人保護政策等在內的支持。

  另外,以宣揚新時代嘉庚精神為主題,積極建立國內學校與海外華文學校在青少年夏令營、青年聯誼會等方面的工作機制。同時依託閩南華僑海外社團組織,為海外青少年華裔提供多樣化的幫扶活動,致力於華裔青少年的健康成長[5]。 目前旅居在海外的福建華僑華人已達1300多萬人,其中閩南族群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閩南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能讓海外華僑華人學到帶有家鄉文化氣息的文化,學到地道的閩南語,海外華文教育就要承擔起更多的歷史責任,它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希望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留根工程”。

  海外華文教育不僅僅是向華僑華人子女傳授中華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落地生根實現在地化發展,更多的是要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例如為推進閩南文化“走出去”,海外華文教育基地落戶閩南師範大學,經福建省僑辦授牌,閩南師範大學正式成為福建第三批海外華文教育基地,將發揮其在閩南文化研究領域的優勢,將傳統文化和閩南文化有機結合,推動海外華文教育基地建設。華僑華人雖然生存在海外多元民族世界裡,但民族情結並未消失。並且一些華校在傳授子女中華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故此,要充分發揮海外華文教育對閩南文化的傳承作用。

  (二)依託網路媒體,打造閩南文化傳播平臺

  當今時代是一個資訊傳播異常通暢的時代,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小。面對互聯網資訊時代的影響,我們在進行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過程中,除了要做好線下工作外,還要依託互聯網技術優勢,積極打造閩南文化網路傳播平臺,實現閩南文化的線上傳播。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打造閩南特色文化微平臺,結合閩商華僑與國內僑務部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在QQ、微信、微博上定期發佈閩商華僑、華人感興趣的閩南文化資訊,通過不斷發展,建成能夠對全球閩商華僑具有一定號召力的線上組織,著力于閩南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二是以閩南文化為核心,沿著閩商華僑的足跡,拍攝微電影,以閩南文化宣傳、閩商海外發展進程等為主題,喚起海外閩南僑胞的鄉情,如《泉州味道麵線糊》《尋常巷陌》《我在泉州遇見你》等微電影一經上映就立即獲得數萬次點擊觀看量[6]。

  《泉州漫遊記》是2013年拍攝的一部閩南文化動漫,上映後好評不斷。未來應更多依託網路媒體,通過帶有閩南文化的典故影像方式做大眾傳媒,並不斷打造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平臺,如高校微文化平臺、高校微電影平臺等。在當今社會新媒體、自媒體流行的發展大環境中,文化傳播的路徑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方式,閩南文化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破塵出新”逐步走出原有傳播模式,在保留文化原有韻味的前提下結合人工智慧高新技術發展,探尋多種網路傳播途徑,滿足大眾多元化文化需求,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協調發展傳播,充分挖掘依託網路媒體打造閩南文化傳播新平臺,並不斷探索5G時代的網路媒體傳播與應用功能,從而實現閩南文化中西融通,成為閩南文化海外傳播與發展的有效媒介,為助推閩南文化“在地化”起到跨越地域、打破空間的作用,為新時期進一步促進閩南地區非物質遺產傳承與發展起到橋樑仲介的作用。

  (三)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擴大海外影響力

  文化生態保護是實現閩南文化海外傳播傳承的基礎性內容,歷經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閩南文化遺產豐富、類型繁多,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建築、人文科學等各個方面,是閩南文化不可複製的重要載體。只有在確保國內閩南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才具有實現閩南文化海外傳播傳承的可能。近年來福建省政府積極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通過對文化遺產環境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動態化的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實現了對閩南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完整、有效的保護。

  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往開來,繼續著力于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工作。一是要加強對閩南地區歷史建築的保護,確保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彰顯。如閩南地區特有的紅磚白石、生土建築、騎樓等,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我們要通過對這些建築群的保護,來實現閩南人勤勞智慧、愛拼敢贏精神的現代化傳承。二是做好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閩南人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寶貴思想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閩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家族特徵,是閩南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漳浦剪紙藝術、泉州南音、漳州提線木偶、惠安女精神等。要依託教育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力量,加大對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支持力度,促進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育工作。三是繼續深挖閩南文化寶貴財富。閩南文化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體系,涉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了宗教信仰、民俗活動、傳統禮俗、美食藝術等[7]。

  在未來的工作中,要繼續深挖閩南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對現有閩南文化海外傳播工作進行深耕,鞏固閩南文化在祖國與海外閩南華僑華人之間的精神文化紐帶作用。如在海外華文教育中針對閩南華人開展閩南語教育,在閩南及海外閩南華僑聚集地廣泛開展閩南文化推介班活動,組織閩南文藝團到海外閩南華僑聚集地開展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拍胸舞、南音等文藝表演活動,增進海外閩南華僑對閩南文化的瞭解和認識,擴大閩南文化海外影響力。必要時候還可以運用法治手段妥善處理傳統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實現有效銜接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各環節,從而實現系統構建全面、科學、有效的閩南文化保護體系,用“硬手段”為閩南文化保護發展的“軟環境”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法治支撐。積極發揮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在全國率先開展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的制定工作,實現閩南文化法治保護傳承發展的生態,進而良性擴大海外影響力。如2020年4月22日,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通過了我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該法規將於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四)加強行企合作,推動閩南文化走出去

  閩南文化不但具有地域性,還具有國際性,閩南文化的特點,致使其文化產業必然要“走出去”。建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閩南文化產業協會,進行統籌合作開展閩南文化傳承、創意人才培養,加強閩南文化產業知識培訓,加強與各海外閩南團體的聯繫與交流,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弘揚孝敬長輩、愛國愛鄉的情懷,尋求合適的閩南資源載體,加強閩南文化教育,積累文化資本。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可以實現旅遊、經濟和文化三者的互動發展,進行閩南文化革新,尋找發展機遇,挖掘體現閩南文化精神的活潑元素。

  在對非遺進行保護性開發的相關責任主體的配合協調下,可通過發展旅遊業獲取經濟效益,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保護,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資源,實現傳統文化的再造。例如甘坑客家小鎮——打造“中國IP文創第一鎮”:2016年5月,龍崗區政府、華僑城、甘坑生態公司簽署合作協定。以PPP模式,總投資500億元,採取與政府、村民和村股份公司合作,以創意、管理和資本介入,通過IP文創、VR內容產業、古鎮生態旅遊和舊城改造實現產城遊一體化[8]。計畫5~8年建成年接待約500萬遊客,年GDP上千億元的城市級新鎮。通過“文化+”,優化客家文化資源,加強文化產業資源的挖掘,進一步實現市場化和資本化。文化+創意,提升客家文創水準;文化+金融,加強對客家文化創意、創客及小微文化企業提供資本支持;文化+藝術,積極發展客家文化藝術品市場;文化+旅遊,提升優化既存的客家文化旅遊業態;文化+科技,賦能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閩南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它的產業化不能單單是產業,更重要的是文化,應有溫情和溫度,應該保護性開發。閩南文化產業在發展的進程中,需要行企合作推動閩南文化走出去,更需重視其功能和價值,重視閩南文化的傳播、閩南精神的弘揚、閩南價值的共用。

■結語

  綜上所述,閩南文化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我國聯繫國內外閩南華僑華人的重要紐帶,而閩商華僑作為我國獨特的華僑資源,能夠憑藉自身作用的發揮,有效地實現我國閩南文化的海外傳播與在地化發展。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借助“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良好契機,充分發揮海外閩商華僑紐帶作用,積極推動海外閩南華僑社團建設,促進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在海外的繁榮發展,實現新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一、張穎.華僑華人力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途徑研究[J] . 長沙大學學報,2018 , 32(4) :67-71.
  二、莊少月.試論閩南石文化向海外傳播及影響[J] .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1) :76-81.
  三、鄧春花.閩商:中國海洋文化的踐行者海上絲綢之路的創建者——訪《閩商發展史》總主編蘇文菁教授[J] . 閩商文化研究,2016(1) : 6-8 .
  四、劉中玉.閩南文化與全球在地化[J] . 閩台文化研究,2016(1) : 5-6 .
  五、李其榮.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新探[J]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 35(2) :117-123.
  六、黃明珍,蘇黎琳.淺談閩南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以《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為例[J] . 黑龍江史志,2015(9) :101-102.
  七、蘇振芳.閩南文化與閩商精神解讀[C]// 世界(澳門)閩南文化交流協會.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論文集.世界(澳門)閩南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14:162-169.
  八、劉宇.周建新.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耦合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J] . 地方文化研究,2020(1) :33-42.

■作者簡介:

  宋麗麗,女,山東臨沂人,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開放大學副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地域文化、華僑華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