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大半夜的睡不著,剛刷完手機,看到個事兒,心裡頭挺不是滋味的,也挺感慨的,就跟你說說吧。 你知道那個蔣介石的曾孫叫蔣友青的嗎? 就是老蔣家第四代裡那個以前老被台灣媒體說「不成器」的小夥子。 前陣子他發了個視頻,直接說不回臺灣了,就在杭州紮根,開始創業。 這事兒說小不小,說大也不算驚天動地,可擱在他身上,真挺讓人琢磨的。
我一開始也納悶,這人不是從小在美國長大嗎? 跟臺灣都隔著一層,怎麼突然就跑大陸來了? 後來一扒他過去的經歷,才明白,這人從小過得真不咋地。 七歲就被送去美國讀書,爸媽不在身邊,親戚也遠,一個小孩,天天一個人,能不叛逆嗎? 在學校打架、蹺課,後來還因為在網上發些過激言論被法院判了。 你說這事兒擱誰身上不壓得慌? 更何況他還姓“蔣”。 在臺灣,這姓以前是風光,現在呢? 對他來說,更像是個甩不掉的包袱,天天被人拿去比,拿去罵,說他不如他哥蔣友柏有出息。
他自己也說過,寧願不姓蔣。 這話聽著心酸啊。 誰不想輕鬆點活著? 可他從生下來就背了個“歷史人物後代”的標籤,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被解讀,被攻擊。 2010年那會兒又因為大麻的事被炒得沸沸揚揚,媒體天天喊他「扶不起的阿鬥」,你說他能不煩嗎? 能不躲嗎?
可人總歸是要長大的。 這小夥子真正開始想明白,是去年他回了一趟浙江奉化,就是蔣家的老家。 你說巧不巧,他一到景區,工作人員就認出他來了,二話不說給他免票,還笑著說:“歡迎回家。 “就這麼一句話,估計他心裡頭咯噔一下。 他站在祖宅前,看著那些老照片,看著雕花的樑柱,突然覺得,自己跟這塊地,真有股說不清的聯繫。 那種血脈上的東西,以前在臺灣是感受不到的。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在溪口鎮上碰到好幾個姓蔣的村民,聊著聊著,發現人家還真是他遠房親戚。 這下可好,他不再是“政治符號”,而是個實實在在的蔣家後人。 在那兒,沒人拿他當新聞人物,他就跟普通後生仔一樣,跟人拉家常,聽老人講過去的事。 清明節他還跟著宗親會去祭祖,穿得規規矩矩,上香鞠躬,一點不含糊。 那一刻,他可能才真正明白,“根”這東西,不是虛的。
從那以後,他好像變了個人。 今年四月,他直接在杭州富陽註冊了公司,搞文化創意和兩岸青年交流。 他沒把公司名字弄得花裡胡哨,也沒拿“蔣家”當招牌,就叫“蔣友青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聽著挺實在。 他租了別墅給員工住,一開始傢俱都沒配齊,電視還蓋著布,他自己拍視頻還開玩笑說:“創業嘛,哪能一步到位。 “這話聽著就踏實。
他招了幾個年輕人,有杭州本地的,也有從台灣過來的。 大家一起琢磨專案,晚上煮個麵,聊聊天,氛圍挺像一家人。 他做的事兒也不虛,搞兩岸文創對接,比如把臺灣高山族的編織、台南的陶瓷通過電商賣到大陸,反過來也把杭州的絲綢、西湖文創送過去。 他還弄了個節目叫《青聽兩岸》,請台商阿姨講在杭州賣蔥包檜的故事,第一期就火了,播放量破千萬。 大家愛看啥? 愛看真實的生活,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口號。
他最近在抖音上說賴清德是「省長」,這話在臺灣炸了鍋,綠營媒體罵他是“投共”,說他蹭熱度。 可他沒退,反而繼續發視頻,曬西湖邊跑步、和員工一起學做東坡肉、參加創業論壇。 他用行動說:我來這兒不是為了站隊,是來生活、來做事的。
大陸這邊的反應挺暖。 網友留言最多的就是「歡迎回家」「落葉歸根」,還有人開玩笑問他:「你曾祖父帶走的黃金,啥時候還? “他回得也輕鬆:”黃金早進歷史了,咱們得創造新價值。 “這話聽著幽默,但也有點深意——他不想活在祖宗的影子里,想走出自己的路。
其實他爸蔣孝勇生前就想把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骨灰遷回大陸,一直沒成。 蔣友青沒提這事,但他選擇在杭州定居,拍視頻、做交流,某種程度上,是用另一種方式完成父親的心願。 不是靠儀式,而是靠日常、靠連接、靠讓兩岸年輕人看到彼此真實的樣子。
現在他的公司有二十多號人了,他還想搞個“兩岸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幫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試試。 他說:「這邊市場大,機會多,只要肯干,就有出路。 “這話不是宣傳,是他自己試過之後才說的。
有人問他,作為蔣介石的曾孫,有沒有壓力? 他答得乾脆:「過去的事翻篇了,我現在就是個普通創業者。 我只希望把生意做好,讓兩岸老百姓多點交流。 咱們都是中國人,血濃於水,本來就是一家人。 “這話聽著樸素,但比啥口號都管用。
我講完這事兒,心裡頭就一個感覺:這小夥子,終於活成他自己了。 以前他被姓氏壓得喘不過氣,現在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歸屬。 他沒喊什麼巨集大口號,只是踏踏實實做事、生活、交朋友。 這種改變,比任何政治表態都更有力量。
幾十年前,他老祖宗從大陸跑到臺灣,帶著不甘和執念; 幾十年後,他的曾孫從臺灣回到大陸,帶著好奇和希望。 歷史的車輪轉了一圈,有些人走了回頭路,但這次,是往家的方向走。
你說,這事兒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你覺得他這選擇,是對是錯? 要是你,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