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史跡~英國末代淡水領事對臺灣的秘密告白

 【本報訊】淡水領事官在臺灣發出的最後一封電報究竟寫些什麼?裡面又隱藏了哪些玄機?一切都在淡水紅毛城2樓展示中,歡迎大家來一窺1972年英國撤館時的時代秘密!

英國領事費德史東於電報提及臺灣的外交局勢和對人民的諸多不捨。

 1861年英國首先在淡水設立駐臺副領事館,籌備相關工作,隔年又設立海關,而後,各國人民紛紛攜眷來臺居住,蓋房屋、建禮拜堂,洋行相繼設立,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後來英國與清廷簽訂「紅毛城永久租約」,將領 事館辦事處設在紅毛城內,直到1972年外交局勢劇變而撤館。在匆促的撤館作業中,最後一任領事費德史東(J A Featherstone)特地發了一封電報給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除了報告臺灣的政治局勢與撤館作業外,也談到自己在臺期間的內心感觸,文末提及臺灣居民親切和善,對他們熱情相待,能夠有機會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服務,感到非常幸運,言語間流露出離別、不捨的情緒,令 人動容。

20世紀淡水領事最後一封電報現於淡水紅毛城2樓展示中。

 領事費德史東在電報中提到,雖然當時臺灣面臨相當嚴峻的外交危機,但英國撤館消息從公布到離臺的整個期間,還是給予相當多的協助與體恤!例如一般領事座車有使用時間規定,達一定年期才可以售出,即便他們未達標準,我方仍特別准許售出車輛!當局態度的友善更是超出他們預期,對忙亂的撤館作業助益良多。

英國領事費德史東對於能在臺灣服務感到十分榮幸。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2005年紅毛城重新開園 揭幕,英國代表致贈1972年撤館時領事的最後一封電報作為典藏展示品,內容清楚反映當時時空背景,是彌足珍貴的檔案!現正於紅毛城2樓展示中,遊客下次來參觀時,不妨停下腳步閱讀這份別具意義的歷史文獻,也許還能發掘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