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科社區竹編藝術吸引外地目光 成立工作坊 引進資源行銷

 【記者陳明宗/新北報導】位於新北市泰山區大窠坑溪旁的大科社區,因入口處用竹編藝術做了一個類似龍門客棧入口意象,又懸掛著燈籠,遠看就像是酒肆或是特色餐廳,曾有遊客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看到,特地下交流道來尋找,結果到了入口處才發現是社區照顧據點和銀髮俱樂部,不禁啞然失笑。


 大科社區理事長蔡黃阿員表示,由於該社區位處山坡地,早年居民以種稻、竹子維生,沿大窠坑溪盛產孟宗竹,因中山高速公路闢建,將村落分成東西兩邊,稻作逐漸沒落,人口也逐漸老化,為留住居民記憶,社區在前理事長蔡基甫努力下,重拾傳統的竹編技藝,也藉此凝聚社區民眾感情。


 

    現年68歲的吳金枝,是社區竹編達人,已有近20年的經驗,他利用削成薄薄的孟宗竹篾,兩片相互交錯編織,再交叉盤上藤條,約莫10多分鐘,即能編好一個竹燈籠,燈籠內塞顆鈴鐺,上下各繫上中國結,即成為一個具特色文創商品。


 吳金枝不僅教授社區婦女編織,有時也會到外地社區交流傳授,醒吾科大及莊敬高職的世代志工,到社區來服務長輩後,也會圍著吳金枝學習,年輕人對於傳統的竹編技藝頗覺新鮮有趣,吳金枝教他們在編織前要先泡水,避免脆裂折斷。


 大科社區每周三、六會辦理老人共餐,由志工利用社區民眾自種的各式蔬菜烹煮,地瓜葉、秋葵、絲瓜、高麗菜是常見食材,新北市惜食分享網也會送來NG蔬果,在地的南亞塑膠公司和五股慶良電子公司等,在共餐時都會送來點心,或是贊助關心社區獨老。


 

    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和泰山區長劉淑芬特地前往參加老人共餐,了解社區平時關懷獨居長輩情形。今年恰滿百歲的黃漢丁,年輕時從事工程技術,他表示,曾經做過中廣公司的發射站,會說幾種語言,除了客語、台語、國語外,還會日語和英語,日語是因小時候日據時代有上過,英語則是利用空中英語自修。


 黃漢丁每次共餐都會由外傭用輪椅推來一起參加,在志工熱情的招待下,他坐在輪椅上也能跟大夥兒一起快樂共餐,也成為社區的活字典。大科里長黃金進和附近福興里長張玉琴等人,常會到社區關懷據點一起陪伴長輩。


 泰山區長劉淑芬表示,將協助社區成立竹編藝術工作坊,讓竹編達人能將此傳統藝術繼續傳承。張錦麗指出,大科社區兼具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銀髮俱樂部和老人共餐等多項功能,在社區內協助照顧高齡長輩,又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市府將協助竹編藝術成為社區小產業,引進更多的資源,並將竹編藝術向外行銷。


 新承接新北市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計畫的實踐大學助理教授黃珮玲表示,該中心將積極培力社區種子老師,從在地的特色、資源出發,透過引導、開發和整合,以創造更多的社區議題,引發公民討論和關注,重新找回社區居民意識,豐富社區的生命力。大科社區的竹藝特色,會是一個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