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觀光產業~體驗石門嵩山社區百年梯田農事

 【本報訊】新北市石門嵩山社區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人大都外流,社區發展協會利用轄內百年梯田等自然景觀,加上農村再生計畫和社區活化計畫,讓都會孩童體驗種稻、割稻的農村樂趣,發展1日遊套裝行程,藉由活化社區的資源和所得,再來挹注老人共餐,使當地的老人共餐能夠持續推動,並充滿濃濃的古早味。

嵩山社區老人共餐大都取自當地食材  如沿岸捕的魚和自種的蔬菜  自養的家禽 推動嵩山社區發展的幕後推手是現任執行長江榮川,他說自己也是 外流人口之一,年輕時到外打拼,到桃園中正機場擔任地勤人員,30年退休後返鄉,驚覺社區內百分之70的人口已是垂垂老矣的長者。

 江榮川表示,嵩山社區其實面山臨海,加上部分土地被劃入陽明山國家公園,有許多綠蔭秘徑,風景非常秀麗,尤其有片至少2、3百年歷史的梯田,是先人開墾的遺跡,他覺得不該如此糟蹋這片土地,因此與練瑞草、鄭錫銘等一群有心人開始利用農村再生計畫,推動 社區改造和發展。

 江榮川等人引進日本品種的越光米,在300公尺高的梯田栽種,並引入清澈的溪水灌溉,在山坡向陽日照充足、水質優越等條件下,所栽種的稻子比日本的越光米更Q彈黏牙,尤其是用來煮粥,「不用配菜就可以吃下1大碗!」江榮川得意的說,由於耕種者都是社區內的長者,取名為「千歲米」,經媒體報導,嵩山社區「千歲米」名聞遐邇。

 嵩山社區分為農事隊、志工隊和鑼鼓隊, 其中志工隊負責照顧長輩,在山溪市民活動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持續辦理老人共餐和健康促進,近日並引入動健康等課程,讓長輩可以在地就養、健康樂活。

 今年87歲的陳何絨阿嬤從16歲就開始學會做粿,舉凡烏草仔粿、紅龜粿、麻糬、米苔目、肉粽等,皆能巧手做出古早美味,尤其是由女婿傳承的蔡家粽,更是石門的名產之一。陳何絨阿嬤在共餐之餘,也在社區傳授其他婦女如何做粿,從研磨 、軋乾、揉捻等全套免費教學。

-陳何絨阿嬤〈右2〉在社區傳承做古早粿   左1為現任嵩山社區理事長王綸  左2為社會局長張錦麗   右1為執行長江榮川 現任理事長王綸表示,協會去年一年就接了58團,在農事志工的帶領下,可參觀海岸,可沿步道走入梯田,體驗農事耕作的樂趣,像有些台北的小學戶外教學,小學生從來沒看過稻子,在農事志工的引導下,自己播種插秧,等成熟了再來親自割稻,比在課本學習更能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而能愛物惜福。

 江榮川表示,一日遊的套裝行程包含社區景觀介紹、 農事體驗、有機午餐、米苔目或做粿DIY等,每人600元,這些盈餘除了作為推動社區發展,也能挹注老人共餐,取之社區,用之社區。

 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新北市全市共有450個社區發展協會,均各具特色,市府每年輔導社區,培力種子老師,朝社會投資式循環福利發展,像嵩山社區大約有1千位居民,加入社區會員有160人,他們利用自然的資源,加上帶領者和全體志工的努力,以生活、 生產、生態和生命為理念,不僅豐富了社區,吸引年輕人返鄉,推動社區產業和觀光,並且利用自主收益來辦理老人共餐,回饋照顧長輩,可說真正實踐了福利社區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