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保生青草藥文化節在廈門隆重登場

可能是 12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首屆保生青草藥文化節開幕啟動儀式。(孟江波/供圖)

  【中華社區報快訊】據中新社記者孟江波報導,首屆保生青草藥文化節暨慈濟北宮重建30周年和第29屆廈門保生慈濟文化節,於12月14日、15日在海滄溫厝慈濟北宮閩台青草藥公園隆重舉行。 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保生大帝宮廟信眾、青草藥傳人等數百人參與,共同探討青草藥的傳承與發展。
可能是 4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領導與嘉賓致辭。(孟江波/供圖)

  開幕式上,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立峰、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緻、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會長顏泳和、新加坡廈門公會會長汪家裕、臺灣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董事長歐文名以及廈門市保生慈濟文化研究會會長蘇長海、慈濟北宮理事會董事長程水傑等致辭。 慈濟北宮理事長、廈門市海滄區保生青草藥傳習中心主任程水燃主持開幕式。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主辦方代表慈濟北宮理事會董事長程水傑(孟江波/供圖)

  主辦方代表程水傑表示,“此次舉辦保生青草藥文化節,旨在將國家級非遺項目保生大帝信俗和省級非遺專案閩台青草藥融合起來,著力打造其保生健康的文化內涵。希望通過此次文化節為保生青草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搭建平臺,也為傳統醫藥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契機。”

可能是 2 個人、講臺和文字的圖像

■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創辦人歐文名致詞。

  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創辦人歐文名表示:我是來自臺灣新聞媒體工作者,對於濟世救人的神聖保生大帝事跡和閩臺傳統青草藥文化認知淺薄,而今天之所以斗膽應邀参加慈濟北宮重建30週年慶和青草藥文化節活動,乃基於長期在臺灣關注與協助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經歷,希望透過這次的参訪,深入了解廈台兩地傳統"保生青草藥文化",為未來宣導兩岸社區民眾推動保生青草藥文化融合,達成三大願景:ㄧ、藉保生青草藥文化之推廣和擴大種植面積,一來解決社區廢耕地問題,二來增加社區民眾收益,以充實社區經濟來源。二、藉保生青草藥文化之推廣和種植,帶動社區環境綠美化。三、藉青草藥所生產的藥品和藥效研究開發,降低社區民眾的醫療保健負擔。四、藉由保生青草藥文化之推動,促進兩岸社區融合與發展。

保生青草藥文化論壇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sp/10337032.shtml?params=eyJwbGF5TW9kZSI6InZlcnRpY2FsIn0=

  本次文化節的主題是「青草藥與人的健康」。 在國際學術交流論壇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李志勇帶來國家重點課題研究成果《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的繁榮與發展——以納西醫藥調查為例》,馬來西亞文化藝術旅遊部專家埃茲利納則分享了《跨文化交流——馬來草藥醫學與傳統宇宙觀敘事》; 馬來西亞中醫總會會務顧問、麻六甲中醫師公會會長楊偉雄教授、廈門市思明區開禾小學校長鍾文等專家學者特邀參加交流座談會。 共同為參會者打開瞭解、學習青草藥的全新視野,共用他者文化之美,提供了傳承創新的新思路。 該論壇由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耕主持。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耕(孟江波/供圖)

  陳耕表示,中國的傳統醫藥歷來有兩條發展的脈絡,一是治病,一是健康。治病的中醫藥由於各種原因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而健康的傳統醫藥卻由於缺乏經濟的效益,散落于民間,大量地流失,急需保護和搶救式地傳承。國家級非遺保生大帝信俗和省級非遺閩台青草藥就是其中的兩個專案。按文化旅遊部非遺1+1的保護指示,我們將這兩個項目融合起來,著力推動其保生健康的文化內涵。保生青草藥文化可歸結為五個字:德,智,診,藥,術。

可能是 1 人、新聞中心和文字的圖像
■馬來西亞文化藝術旅遊部專家埃茲利納發表論文(孟江波/供圖)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閩台青草藥文化專家林美珍發表論文。

  據主辦方透露,目前廈門正積極推動“閩台青草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推動由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聯合申報青草藥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馬青草藥文化節也在商討籌辦中,計畫一年在中國辦,一年在馬來西亞辦,新加坡、印尼、印度等國也都可以加入。

■麻六甲“送王船”博物館館長蘇文財贈送匾額。(孟江波/供圖)

  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會長顏泳和表示,希望借鑒“送王船”經驗,攜手申遺成功。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遺已經有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專案,被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希望接下來作為閩南文化組成部分的青草藥文化,也能由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起申遺成功。上個月,馬來西亞邀請了十多個國家,在吉隆玻召開世界傳統醫學大會,青草藥就是大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馬來西亞,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用很多青草藥來解決喉嚨痛、咳嗽、灰指甲等問題。”顏泳和透露,他已經把青草藥帶入麻六甲的校園,也在籌備青草藥園,將與慈濟北宮閩台青草藥園合作。

  “要趕快行動起來,保護傳承好青草藥。”新加坡廈門公會會長汪家裕表示,去年和今年,廈門保生青草藥傳習中心和慈濟北宮有關負責人兩次到新加坡廈門公會拜會,並商量探討共同推動兩國青草藥的聯合傳承發展和聯合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強調說,“幾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把青草藥帶到了南洋,帶到了新加坡,使得青草藥文化在新加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青草藥種植簡單,使用方便,價格便宜,降火、祛濕、退癀,甚至還可以做日常三餐的菜肴飲食。可惜,這些年我們沒有好好保護傳承,很多都丟掉了,我們現在需要趕快行動起來,保護傳承好我們的青草藥。”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立峰表示,“我們可以期待,世界青草藥交流互鑒,美美與共,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新潮流正在到來。”
可能是 2 個人、天壇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慈濟北宮舉行聯合祭祀典禮現場。(孟江波/供圖)

可能是 10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代表參加在廈門市慈濟北宮舉行聯合祭祀典禮合影留念。

  15日上午,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保生大帝信眾在慈濟北宮舉行聯合祭祀典禮,並實地觀摩廈門青草藥文化進學校、進社區的試點單位,深入瞭解青草藥文化在基層的推廣與傳承情況。
可能是 14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廈門市保生慈濟文化研究會“交接旗”儀式。

  據瞭解,廈門海滄溫厝慈濟北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1994年6月動工重建。 為了推廣青草藥文化,慈濟北宮閩台青草藥園種植了500多種青草藥,分為草本、木本、藤本、水生、蔭生藥食兩用等六個園區,每個品種都有銘牌,記載學名、俗名、用途等,是閩南地區品種最齊全的青草藥園。 還設立保生青草藥傳習中心,專門用於傳承和科普。 

資料來源/海滄溫厝慈濟北宮